3月3日至5日,涉及8場主題活動的河南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大會在焦作市修武縣舉辦。國內頂尖鄉村研究學者、文旅行業主管部門負責人、河南省首批文產特派員、產業代表等數百人共聚一堂,探討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解決方案,推動開創新時代文旅高質量發展帶動鄉村共同富裕的新格局。
這不僅是“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在河南落地生根7個月來的成果展示,亦是中原首個最具規模的鄉創生態成果展示與高峰對話,更吹響了打造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河南模式”的集結號、沖鋒號。
多方人士:共商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本次大會由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指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焦作市人民政府、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中國文化產業協會鄉村文化創意專業委員會主辦,焦作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中共修武縣委、修武縣人民政府、清芬創新(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辦,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中國旅游協會親子游與青少年營地分會協辦。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實施和持久成效,離不開文化產業的驅動,它促進了人才匯聚、產業升級、文化繁榮、生態蝶變和組織優化,是鄉村最終實現“家家有余糧,村村皆共富”的軸心齒輪。在3月4日舉辦的河南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大會上,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表示,進一步扎實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工作,“要充分發揮文旅產業的綜合帶動作用,切實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要充分拓展鄉村文旅消費新空間,打造新型文旅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深入挖掘提升鄉村人文價值,增強鄉村審美韻味,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和美鄉村”。
實際上,作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先行嘗試,經過深度調研籌備,河南省于2022年7月率先啟動“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試點工作,選定光山縣、修武縣、欒川縣和濟源市作為首批試點。為此,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成立了省鄉創賦能中心統籌試點工作。因為能為當地引入和培養優秀人才、激活鄉村文化和閑置資產、打造鄉村品牌乃至實現在地產業升級,“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被寄予厚望。繆沐陽認為,河南“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試點工作,推動了當地特色文旅產業發展。
此外,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還在同步推進研學旅行、康養旅游、非遺點亮、民宿助力、交旅融合等重點工程,深入踐行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該廳廳長黃東升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大會“為我省學習前沿理論的他山之石,明確努力方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河南“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以鄉村振興戰略、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為牽引,以構建河南省鄉創生態圈為目標,全面鋪開‘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與其他重點工程一體推進,努力走出一條鄉村文化振興新路徑”。
鄉創人論道:“文產特派員”制度不是簡單招商引資
究竟該如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如何傳承文脈、留住鄉愁?會上,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胡鈺強調,鄉村工作最重要的是提升鄉村的人文價值,從而增強鄉村的發展新動能。在新一輪鄉村的振興階段,文化產業是“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帶動性要素,要發揮的是引領性作用。”他對《意見》提出的“文化引領、產業帶動”原則闡釋道。圍繞從“提升鄉村人文價值”到“增強鄉村發展新動能“的轉化過程,胡鈺提出了三個核心關鍵詞——老文脈、新人脈、新動能。
“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文脈。”他說,通過鄉創工作重新發現中國鄉村人文資源,激活鄉村的文化,展現出鄉村的獨特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進入鄉村。而“新人脈”就是“農民主體、多方參與”原則的實際呈現——幫助原鄉人找回自豪感,促使返鄉人投資家鄉的發展,吸引新鄉人投身鄉村的振興。而人才、產業、金融、土地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則是鄉村增強新動能的保障。這就不得不提到在河南落地試點的“文產特派員”制度。會上,中國文化產業協會鄉創專委會秘書長、河南省鄉創賦能中心主任殷秩松分享了制度試點中的思考:“‘文產特派員’制度是整個鄉創實踐中核心的以人才戰略為主線的制度創新”,是一種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力量為主力,有像河南省鄉創賦能中心這樣的中間社會組織支持,用政策保護“熱愛”,將自上而下的引導扶持與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長兩相融合的鄉創實踐。殷秩松認為,在制度實踐中需要有所甄別:“第一,‘文產特派員’制度不是稱號,不是簡單的‘申報+資助’,而應該是全套的制度體系創新和服務體系保障;第二,沒有中間社會組織這個服務機構的‘文產特派員’制度難以成功;第三,‘文產特派員’制度不是簡單招商引資,也不能簡單地把招商引資來的企業家認定為“文產特派員”。
“文產特派員”除了盤活資源、帶動產業發展外,還需要“參與到鄉村的文化發展、文化建設、文化引領當中,參與到新老農人的社區營造當中”。這項制度的終極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新時代新農村的新的社會治理體系,根本性解決城鄉融合問題。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化產業協會鄉村文化創意專業委員會會長向勇進一步談及鄉村振興中的社會組織與動員問題時指出,在政府主導的“公共型”和市場主體主導的“商業型”鄉建之間,存在著數量眾多的以社會組織為主體的“公益+商業”型鄉創實踐。他認為,社會組織在其中承擔著助力鄉村產業發展、人才培育、文化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要責任,需要通過文遺鄉建、文教鄉建、藝術鄉建和文創鄉建等四方面工作,起到對鄉村文化資源和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承前啟后的作用
“文產特派員”:共立鄉創鄉建的河南樣本
“文產特派員”是河南鄉村振興大戲的主角。大會將河南省首批“文產特派員”聚集在一起座談,這些鄉村的首席運營官們分享了各自在特派項目上的計劃和進展,交流探討鄉創實踐中的難點和亮點,共同總結可供復制的經驗。參加此次大會的盛巧榮是光山縣第一批“文產特派員”。去年10月與光山縣完成簽約后,他在附近的潘洼村啟動了“茶與瓷”藝術主題民宿“凈居茶隱”基建工作。今年初夏,由他打造的集燒窯、茶道、美學體驗、民俗體驗、生態露營等多種業態元素一體的鄉村綜合體將開啟運營。
中國年輕設計師創業大賽創始人李文爽計劃通過專項賽事撬動設計力量和產業資源,搭建本地企業與原創設計師群體、市場渠道之間的橋梁,幫助光山羽絨產業實現產業升級。于去年11月11日啟動的中國(光山)羽絨服及制品設計大賽共吸引113名選手、339個設計師作品。伴隨大賽衍生出的設計師候鳥工作站還將落地光山縣南王崗村的“數字游民基地”,吸附人才和項目在光山落地生根,繼而推動光山羽絨產業品牌化提升。余糧鄉創創始人高慧慧則是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的“文產特派員”,她帶領團隊為東岳村進行全面調研與規劃,通過旅游路線的規劃、特色產品的打造等工作,創建以“東岳美好,剛剛好”為品牌的未來鄉村。
自“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試點工作在河南啟動以來,人才、資源、項目、資金等也隨之不斷進入河南縣域鄉村,文產特派員的鏈接作用和運營能力逐漸顯現。他們帶動文化下鄉、資本下鄉、產業下鄉,與在地政府協同合作,活化村內閑置資產,轉化鄉村優秀文化,煥發鄉村的內生動力。
除了開幕式和首批“文產特派員”座談會,大會還設置了多場主題沙龍、藝術共創及觀摩調研活動,多方位呈現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過往和未來趨向,可謂大咖云集、干貨滿滿。
學者智囊是鄉村建設與治理的理論主導者和意見領袖,同時也是深入鄉村的實踐者。本次大會邀請到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胡鈺、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北京大學教授吳必虎、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俞堅、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天祥、重慶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王立新等專家,就如何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培育鄉村文化人才、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等方向,展開觀點交鋒和方法論輸出,為行業指點方向。
文旅產業領域的互聯網及媒體平臺是鄉村振興大戲中不可或缺的主角。攜程、新浪、騰訊、阿里巴巴等平臺相關業務負責人,齊聚大會現場分享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鄉村振興的思考與行動,與媒體人展開對談,探討平臺方能為鄉村發展帶來的資源加持、技術賦能和模式共享。
鄉村戲劇共創活動則邀請參會嘉賓,觀賞一場由演員和村民、老師、學生、兒童共創和表演的環境戲劇。該劇由劉天池表演工坊旗下的“耕種劇場”打造,鮮活呈現藝術美育介入鄉村發展的創新樣貌。
民宿是鄉村活化閑置資產進而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大會邀請安哲建筑設計事務所創始人王求安、佰城鄉創創始人張松江、云上院子創始人彭志華等鄉建和民宿領域大咖,就多元民宿開發運營模式、河南文旅與民宿發展之道,展開主題分享和觀點碰撞,在交流疫情放開后鄉村旅游機遇和未來走向的同時,探討民宿開發與鄉村之間的關系建構與深度賦能。大會還設置了由特派團隊“北辰青年”主持的青年探訪鄉村主題展示活動,他們在修武招募5位對鄉土生活感興趣的年輕人,發起“鄉村微紀錄片”策展行動,文產特派員、北辰青年創始人宋超分享了“青年人對鄉村長期洞察和思考”,展示青年與鄉村連接的可能性,邀請當地村民一起觀展,形成一次特別的“鄉村放映會”。
全國各界鄉創人齊聚一堂,數以萬計的文旅文創從業者引頸矚目,政產學研跨業交流。此次大會是一個號角,多元共享、多方合力,必將闖出文化產業帶動鄉村經濟增長和文化繁榮的新局面。正如繆沐陽和胡鈺在大會致辭中所說,在焦作市修武縣舉辦這個大會,既是河南省全面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工作的動員部署會,也是河南鄉創的階段性經驗交流會和工作現場會,是中國鄉創人的聚會,更是中國鄉創事業發展的盛會。希望通過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讓祖國大地上越來越多的鄉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成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