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17日,鄭州市惠濟區殘聯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項目悅心社工鏈接鄭州八院精神專科醫療資源,聯合長興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悅動心靈”音樂治療小組,通過音樂治療緩解服務對象癥狀,幫助服務對象實現病情的恢復,助力轄區精神障礙人士社區康復。
音樂療法是一門集音樂、醫學、心理學于一體的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是一種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使求治者在音樂治療師的共同參與下,主要通過音樂藝術形式產生治療效果,以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調、拍子以及音的強弱及其組合來治療疾病,它通過各種專門設計的音樂行為,經歷音樂體驗,達到消除心理障礙,恢復或增進心理健康的目的。
連續5節的音樂治療小組活動中,鄭州八院的陳佳瑞音樂治療師和社工設計了“初相識”、“聆聽音樂 自由想象”、“音樂鑒賞 互動交流”、“看手勢 學伴奏”及“總結反饋”五個環節,
“初相識”,治療師首先做自我介紹,接下來,破冰游戲--“我是誰”,所有成員依次手打節拍做自我介紹。接下來治療師為組員講解音樂對人的影響,簡單介紹音樂療法,增強組員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最后,治療師以概括性的言語總結這節活動的主題,然后在優美的音樂中結束這次活動,同時與組員約定下一次小組活動的具體時間地點。
“聆聽音樂 自由想象”,治療師教導組員如何進行腹部呼吸。然后播放放松音樂,進行呼吸放松,使組員進入意識轉換狀態,慢慢地將音樂轉換成《春江花月夜》,治療師給予組員導向性的指導語,讓小組成員進入對美好的大自然的想象。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仔細觀察每個成員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的變化。在音樂結束后,治療師等待30秒后,讓成員慢慢地從想象中回到現實。邀請各位組員分享自己的想象內容,并讓成員互相探討這些想象內容的意義。最后,治療師做總結回顧。通過此環節引發小組成員對積極內容的想象,幫助組員減輕消極的心理體驗,增強積極的體驗,幫助組員對自己內部世界的認識,促進自我的發展。
“音樂鑒賞 互動交流”,治療師首先在舒緩恬靜的音樂中教導組員進行肌肉放松訓練;然后讓組員從備選音樂中選擇一首他們想聽的音樂,最終組員選定“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在播放這首音樂后,邀請組員一起演唱這首歌,并詢問組員聽完這首歌的感受,組員們紛紛表達這首歌激起他們對純真童年的美好回憶;接著讓組員對這首歌的歌詞含義進行討論,詢問他們對哪一句歌詞感受最深,或者針對某句歌詞進行解釋;同時對在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出現的不合理思維進行糾正和澄清。此環節引導組員進行語言和情感的互動,幫助組員識別不正常的思維和行為,并進行澄清和糾正。
“看手勢 學伴奏”,治療師和社工首先向組員介紹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然后給組員分派樂器,并要求組員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樂器;接著進入看手勢,學伴奏體驗;最后治療師和社工對此節小組活動進行總結。此環節通過演奏樂器幫助組員表達、抒發內心的情緒。
“總結反饋”,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治療師講明這是最后一次小組活動,安排組員有序就坐;在旋律優美的背景音樂中,引導組員對之前的活動場景進行回憶;邀請組員分享他對整個活動的感受以及他的成長收獲;等所有組員都自我表露后,治療師帶領大家回顧活動歷程,進一步總結成員的收獲與成長;最后,所有組員站起來,隨著音樂的響起,在治療師的帶領下共同歡唱,在激昂的氛圍中結束整個小組活動。
整個音樂治療小組讓組員經歷以上不同的音樂體驗,通過非語言性的表達直接抒發心中的感覺,通過感官刺激,激發、喚起精神障礙患者相關的有助于治療的情緒,達到消除心理障礙,恢復和增進心理健康的目的。幫助服務對象找到回歸心靈的途徑,進而使身心失調、社會適應不良、人格發展障礙等問題在音樂中得以化解,最終適應社會,重新回歸社會。
此次音樂治療小組的成功開展,得益于惠濟區殘聯的及時指導,得到鄭州八院和長興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資源及活動場地的大力支持。政府主導,精神專科醫療資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社工機構等多方力量協同介入服務,為不斷提高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質量和水平提供持續動力。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王陽 通訊員 酒霞 賈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