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昨日下午2時,記者走進管城區南關街街道辦事處南關街29號院,迎面看到門口兩名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正在忙碌,一人在擦拭門禁欄桿上的浮灰,一人在清掃地面。走進小區,秩序井然,機動車、電動車規范停放;垃圾箱擺放整齊,干凈整潔;電動車充電車棚、消防栓、監控設施一應俱全……
干凈整潔的小區環境
無主管樓院“舊貌換新顏”
目睹自己居住的小區“舊貌換新顏”,在此居住20多年的楊莉芬高興地說:“自從2022年1月份成立了樓院自治管理委員會后,小區整體環境煥然一新。這里最大的變化是衛生環境,一改從前的臟亂差。另一個大的變化是以前差不多每月都會有電動車、電瓶丟失,現在沒有了。”
“我們這個樓院建成20多年了,有400多戶1000多人。樓院最初一直沒有物業管理,后來來了一些物業管理公司,由于管理難度大、矛盾多都走了。自從成立了樓院自治管理委員會后,以前的管理老大難問題才逐漸得以解決。”
“退休了為鄰里做點事,我心里高興”
樓院自治管理委員會主任宋興智說,管理委員會的7名志愿者帶動更多的居民參與到樓院治理中來,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把自己的家園治理得更美好。燈壞了、監控有盲區、門禁感應不靈敏等問題,只要在小區微信群一發,懂相關技術的居民都會自告奮勇來解決。
年近70歲的志愿者楊愛蓮啥都干:“群眾需要開鎖的、收廢品的我給群眾提供信息,在小區里監督衛生、巡查消防安全隱患、調解鄰里糾紛、提供便民服務等,只要是群眾需要的我都會盡力去做。退休了為鄰里做點事,我心里高興。”
“黨建+網格+志愿服務”織密社區治理網絡
對于無主管樓院管理,南關街社區黨總支書記李瑞紅有自己的心得:“我們基層黨組織就是組織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和宣傳群眾,僅僅靠社區‘兩委’成員和組織成員這幾個人,我覺得是遠遠不夠的。黨員要帶頭,要為群眾發揮積極的模范作用,一個黨員帶動兩個群眾,兩個群眾又去帶動更多的群眾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上來,力量就大了。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誰付出得多,群眾都是看在眼里的,也會認可,并且積極地配合支持我們,事情就好辦了。”
為凝聚樓院治理合力,社區以“黨建+網格+志愿服務”工作為抓手,將基層治理落實到社區服務當中。南關街社區屬于二級網格,下屬三級網格兩個,由街道班子成員擔任二級網格第一網格長,社區書記擔任二級網格長,社區黨組織委員擔任三級網格長。兩個三級網格又劃分成38個微網格,每個網格的微網格長由社區黨員和積極群眾擔任,夯實網格化基礎,充分發揮榜樣力量,激發了更多群眾積極參與樓院治理。
“現在我們小區住著很舒心、很安全。我們也愿意為我們的家園付出辛勤和汗水!”這是南關街29號院大多數群眾的心聲,社會和諧、群眾幸福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冉紅政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