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村,位于新密市域東南,名始于漢,因域內佛教圣地、凈土祖庭——超化寺(分上、中、下三寺)而得名。據專家考證,“超化”二字作為專名已有1800余年歷史,并沿用至今。
承嵩山之靈氣,受綏洧二水之滋潤,超化歷史上便是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村內不僅較為完整保留了超化寺、超化大寨、明清古建筑群、古街巷等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還傳承了以超化吹歌為代表的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磚一瓦訴說歷史
超化村的千余年歷史要從在暮鼓晨鐘的聲音里聆聽,要從字跡斑駁的碑文里辨別,更要從燦爛厚重的文化里沉淀。
穿過熙熙攘攘的仿古商業步行街,轉彎進入超化寺下寺——金鐘寺,宛若另外一個時空,安靜而肅穆。抬頭看,樹齡1500年的柏樹高聳入云、樹枝蒼勁、樹墩碩大,與不遠處巍峨雄壯的超化寺塔(位于中寺)遙相呼應。相傳農民起義領袖李際遇飛刀砍斷戰馬韁繩的刀痕留在樹身,因此得名“刀痕柏”。
繼續往里走,磚縫間、墻面中、屋檐下以及院落角落,隨處可見各種黑色碑文、題字。據不完全統計,因濃郁的佛教氛圍,在不同的時代,大批文人墨客被吸引前來超化寺禮佛、游覽,或吟詩、或留題,載諸史冊,目前留下有記載的詠超詩文122篇,碑碣銘文40處,這些具有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字作品,豐富了中國佛教文學的內涵,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古建筑群
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
從高處俯瞰,超化村的明清時期古建筑群隨丘陵地形而階梯排布,并以白云山莊為中心呈環繞閉合形狀,“在當時戰亂頻繁、百姓四處奔波避難的背景之下,這種建筑風格便很好理解了。”跟隨超化村黨委副書記王德松的腳步,沿山路向上,超化大寨挺立山頭之上,雄壯巍峨,“相傳,明崇禎時期,為防兵患和匪盜,一錢姓兄弟施地捐粟,倡修超化寨。所以這些建筑群一方面形制方正,格局對稱,多為二進院、三進院、四進院;一方面多是青瓦高墻、建有地道,小時候我們點著煤油燈,在里面玩捉迷藏,但卻從沒有走到底過,現在這些地道還未完全開發。”
為最大程度留下鄉土特色、守住村莊肌理,目前超化村明清建筑群的修繕工作以原態保護為主,正在逐批分類進行保護性修復,“修復工作完成后,我們將深度盤活白云山莊古建筑資源,將傳統村落旅游與生態旅游、康養旅游、研學旅游等結合起來,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目的地。”王德松說。
超化吹歌
“宮廷音樂活化石”
在山腰處一處修繕好的四合院內,右側廂房便是超化吹歌的練習室,墻上懸掛著的一幅幅國內外演出的照片彰顯出超化吹歌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據介紹,超化吹歌起源于夏商時期的鼓吹樂。南北朝時期成為宮廷音樂,伴隨著朝代更替和佛教興衰,在隋、唐時期傳入超化寺,明代流入民間。由于原汁原味保存了中國古代鼓吹樂的風貌,同時又是古代典禮音樂,只在重大國事、佛事和社會活動中演奏,超化吹歌被譽為“宮庭音樂活化石”、“古代交響樂”的美譽,并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后,對我們打造歷史文化名村來說,是個機遇。”王德松介紹,依托歷史人文資源稟賦,在傳統村落文旅產業上下功夫,超化村成立了旅游公司,借助少林寺的資金和成熟的運作模式,打造超化旅游景區,努力把千年古鎮、文化古鎮的資源優勢,變成經濟發展的引掣;同時提升商業步行街,完善配套設施、提升經營環境,吸納入駐餐飲、服飾、住宿、休閑等商戶近800家,實現商、旅、文、娛、購等多業態融合發展。“下一步,我們將更深入挖掘整理民間神話、傳說、故事,找準定位、因地制宜打造超化特色文化品牌,通過文化傳承、業態健全、產業發展,不斷增強傳統村落生機和活力,讓傳統村落留住鄉親、護住鄉土、記住鄉愁。”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薛璐 通訊員 宋棟梁/文 李焱 唐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