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鄉村振興正當時 | 鞏義市回郭鎮:幸福在清西

          2023-04-03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三月,春風拂面,生機盎然。鞏義市回郭鎮綠樹掩映下的村落、阡陌縱橫的水泥路、寬敞明亮的休閑廣場、夾道而立的太陽能路燈……一個個小游園星羅棋布地鑲嵌在美麗村莊之中,繪就了鄉村振興新畫卷。

          清西村位于回郭鎮東部,歷史悠久,原屬清易鎮,據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 《鞏縣志》載:清易鎮有“福、祿、壽”三街,清西村為“壽”街,壽街在古清溪西部,因此得名清西。村域面積4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組。1047戶、4669人,黨員113人。2022年以來,該村借“五星”支部創建之風,鄉村振興邁入“快車道”。

          清西村黨群服務中心占地1200平方米,總投資119萬元。外部線條流暢、大氣,依托的是清西小學、回郭鎮幼兒園立體面設計建造的經驗啟示。采用“村集體擠一部分、成功人士捐一部分”的辦法先后投資13萬元對陣地進行了升級改造后,為推動兩路一街立體面改造奠定了基礎,已成為一個亮點。

          寬敞明亮的大廳,有造型別致的圓桌、舒適的座椅等。墻上,有句話格外醒目:“便民不是口號,服務才是目標”。辦公區域,工作人員面帶微笑,正在和辦事的群眾輕聲細語地溝通,親民化、可視化凸顯,構成了一幅溫馨的畫面。很難想象,這里也曾有過一排柜臺隔開了群眾,辦公陣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景象。

          黨群服務中心變行政化隔離式為開放式、互動式的零距離服務后,顯得更有活力、更加舒適宜人。該村黨總支書記張占鋒說:“陣地升級改造的目的,是希望干部清清朗朗做事,讓群眾清清爽爽辦事。接下來還要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真正把黨群服務中心建成聯系、服務、凝聚黨員和群眾的公共空間。”

          造型別致的游園也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外邊陽光明媚,涼亭下清風習習,鳥鳴陣陣。清中村的村民張現臣拿著手機在聽歌。“俺經常來這兒的超市買東西,順便歇歇腳,看看風景,這兩年,清西的變化是真大,更美、更干凈了。”

          在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有幾名花甲老人踩在懸浮式塑料地板上正在玩空竹。神情專注,閃轉騰挪間,小小空竹被老人們玩出了新花樣,休息的間隙,他們笑聲朗朗:“俺幾個是附近村的,經常來這里玩兒,場地好、環境好、民風好,還定期舉辦籃球、門球、空竹、象棋等各種比賽活動類。晚上你們來看看吧,燈火通明,一頭曳步舞,一頭廣場舞,可熱鬧了。”

          原先的大土堆、垃圾場,也搖身一變,成了集休息室、健身室、棋牌室、茶吧等為一體的小型娛樂場所,最開心的還是群眾。“俺住在5組、6組的人離村里的活動場所有1公里遠,上了年紀腿腳不方便,哪會跑恁遠?以前啊,俺閑來沒事就在那個商店門口坐,哪有這兒自在。”6組村民李丁秀老人笑得合不攏嘴。

          依托鞏義市文物保護單位——張氏祠堂,建設的回郭鎮首個家風家訓展示基地,是將村里名人、各家古訓進行集中展示,吸引了大量村民前來參觀,他們也將家風家訓帶回家里,影響一代又一代人,使得清西村的優良風氣得以傳承。

          2022年,評出“鄭州市文明家庭”1戶、“鞏義市文明家庭”1戶,在他們的感召下,村里孝敬老人、志愿服務蔚然成風。“我們在‘九九重陽節’舉辦的70歲以上老人餃子宴,孝子孝媳為老年人洗腳等活動,不僅傳遍了十里八鄉,還引來了河南電視臺采訪類;我們的大美清西學雷鋒志愿服務隊,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2000余人次,得到了市里的表彰,為清西長了臉、爭了光……”張占鋒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住在清西、塞過市區哩。”清西村的群眾為啥這樣說呢?讓他們感觸最深的是教育。

          在投資600萬元對清西小學進行改造提升,新建教學樓1幢、新增教室15個、1個電腦室,投資10萬元建成學生餐廳的基礎上,投資15萬元建成了回郭鎮第一個校史館,這只是抓好民生保障的第一步。

          和清西小學一道柵欄之隔的回郭鎮公辦幼兒園內,環境優美,設施齊全,愛家鄉主題凸顯。道旁寓意美好的香樟、竹子、桂花等樹木正生機勃發,孩子們在功能設施齊全的教室里無憂無慮地做游戲、唱兒歌等,童趣無限。無償拿出村集體9畝土地,引進資金1300萬元建成的公辦幼兒園,解決了500余名兒童的入園需求,在張占鋒看來,是一件利村利民的大事:“幼、小銜接后,清西村形象提升,發展前景更廣闊;解決了家長接娃難、送娃難問題。村里每年拿出6萬余元專項資金,一是對學校、優秀教師、優秀學子進行表彰鼓勵,在全村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二是用于對桌椅的更換、房屋修繕等。”

          另外,村里還對接轄區企業,了解用工需求,在適齡人群開展免費培訓,也使群眾津津樂道。目前,村里共引導1600余人在附近企業上班。現在的清西村已基本實現了家家有工人、戶戶高收入、上學不出村、帶娃不用愁。怪不得群眾們都說:住在清西、賽過市區哩。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清西村沿街門店有60多家,再加上廠房租賃、土地流轉經營性收入等,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如何讓群眾享受鄉村振興發展紅利,真正實現長久受益?張占鋒的愿望是幫助群眾吃上“產業飯”,走上小康路。“只有基層黨建的‘深根’,才能讓集體經濟發展的‘枝葉’更加茂盛,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春日里,清西村群眾正意氣風發,年輕人做企業高產、產業發展的耕耘者,老年人最常做的事情,便是在暖暖的陽光里,或嘮嗑、或健身、或下棋、或細數村里的大變化,他們,人人都有一顆喜悅的心,幸福感就掛在臉上,揚在眉梢。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李曉霞 鞏義時報 吳瑞霞



          分享到: 編輯:周愛巧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