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晚報》報道版面
春天是花的主場,似錦繁花中,許多人在追逐著夢想。
大學畢業返鄉創業青年張英杰,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家在黃河岸邊的坡頭鎮毛嶺村,從2021年至今,張英杰埋頭為蔬菜制種產業而忙碌著,家庭農場的種植面積已達到120畝。從育苗、移栽到澆水、打藥、收獲,每一項他都精心去做。他熱愛自己的家鄉,也在黃河岸邊這片熱土上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收益一年上一個臺階,去年達18萬元,成為濟源蔬菜制種產業新秀,也成為制種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鄉村振興 搭上制種產業快車
進入3月份以來,張英杰秋播的白菜制種花已相繼開放,清香撲鼻,遠遠望去,金燦燦的一片,與青青的麥田相互交錯,涇渭分明,恰似為大地織就的一層多彩緞錦。“再有不到1個月的時間,蘿卜、洋蔥等制種花都會完全盛開”,張英杰最高興的事情,就是每天穿行在菜花叢中,與工人們一道,細致管理層層疊疊制種田,樂在其中!
今年更令人陶醉的是,濟源培育的4萬多畝蔬菜制種基地菜花次第開放。這將是濟源歷史上面積最大的蔬菜制種田,正成為黃河岸邊一道獨特風景!
在河南,濟源已成為蔬菜制種產業的代名詞,這里擁有全省最大的蔬菜種子繁育基地、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種子繁育基地、全國最大的洋蔥雜交種子生產基地、全國區域性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和國家出口蔬菜種子質量安全示范區。蔬菜制種覆蓋濟源一半以上的村莊,90%以上的脫貧戶靠此脫貧,2萬農戶增收近億元。一個個樸素的村莊正在制種產業引領下,變得更加美麗幸福。
從去年開始,一項蔬菜種業振興行動正在濟源拉開。未來3年內,濟源將在現有基礎上,每年新發展1萬畝以上蔬菜制種,2025年達到6萬畝,2028年達到10萬畝。到2025年,實現蔬菜種業年產值5億元以上,而且對新流轉土地發展蔬菜制種的種植戶、新型經營主體等,給予每年每畝200元的獎補,從2022年秋季開始連補3年。
濟源蔬菜種業振興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濟源為此將投入近億元,從結構調整、基礎設施、科技攻關、現代管理等多個方面入手,著眼建成一批現代化特色的蔬菜制種基地,成功創建蔬菜種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坐落于王屋山下的王屋鎮柏木凹村,10年前,搭上制種產業的快車,全村不僅脫了貧,而且成為濟源種植產業先進村。今年濟源國際菜花節主會場就設在這里,屆時1000多畝菜花將競相綻放,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賓朋。
產業振興 “新農人”喚醒荒地
產業振興讓土地生金,曾經沉睡的荒地正被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喚醒。邵原鎮張凹村共有1500畝田地,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流轉到種田能手手中。村民翟小國近年承包70多畝田地,通過制種+谷子的種植模式,每年增收15萬元以上,其生產的富硒小米通過電商遠銷新疆、貴州等地。靠著駐村工作隊幫助,張凹村還建起了政通農業專業合作社,搭建起電商平臺,集體經濟從幾千元增至50多萬元,去年在濟源示范區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擂臺賽中躋身第二名。
產業振興帶動著鄉村振興。2022年濟源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948元、增長7.1%,總量和增幅持續位居全省前列。鄉村風貌穩步提升,濟源成功獲批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國休閑農業重點市。濟源國家級生態鎮占比達64%,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域園林鎮、全域生態鎮。濟源鄉村治理全面升級,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交流會在這里成功舉辦,市級以上文明村鎮占比達63.28%。濟源示范區正努力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的“樣板”。
“傾聽黃河的聲音”報道組 趙群 劉明 付衛東 馮華 原震宇 高玉婉 段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