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走進傳統村落 | 新密市呂樓村:和氣門院院相連+乾隆年間呂氏“大廈” 鄉村振興 古村落要打文旅精品牌

          2023-04-08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500年前的土豪有多“壕”?500年前的高樓長什么樣?來到列入中國第四批傳統村落的新密市呂樓村便可知微見著。呂樓村位于新密市劉寨鎮西2公里。據記載,呂樓村呂氏之祖于明朝洪武年間遷至密縣繁衍生息,至明末清初,呂氏族人在此處置良田千畝,建造三進、四進院25處,青磚小瓦房數百間,外村人羨慕該村樓高、樓多,稱其“呂家樓”,呂樓村由此得名。

          建筑群內互相連通 不出院可以串親戚

          走進呂樓村,從高處俯瞰,云巖水系零塢河環繞而行,古剎顯應寺屹立千年,青磚大瓦的古建筑群在青山綠水中隱現,高大雄偉、規整有序、錯落有致。

          呂樓村的古建筑群以明清建筑為主,距今500余年,大部分院落坐北朝南,自東向西排列,多為四合院布局,兩層、三層樓居多。每座院落格局類似,設大門、倒座(四合院跟正房相對的房屋,通常坐南朝北,用來當客房使用)、過廳、主樓等,被專家學者稱之為“研究明清家族血緣關系聚居方式、家族組織、生產和生活模式的歷史物證,極具中原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筑群”。

          呂樓村最高樓

          “特別之處還在于,因居民多為呂氏,沾親帶故,所以從外看,建筑群是幢幢獨院,走進去才能了解‘家家相近、戶戶相通’的親緣群居方式。”提起院落的歷史,77歲的村民呂景明如數家珍,“比如院落之間均留有側門,也叫和氣門,互相連通,可以不出院就走親串門。”

          因皇帝嘉獎而建造的呂氏“大廈”

          說話間,呂景明拿出鑰匙打開門鎖,一股封塵已久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在呂樓,走進任何一座院落,秩序、風俗和禮儀無處不在,滲透在院落布局規制中,更彰顯在青磚灰瓦、木刻石雕的種種細節里。

          以“逢泰樓”為例。據《密縣志》記載,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黃河決口,災民眾多,呂氏六世族呂逢泰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被皇帝封為“上上善人”,立碑留芳,享三品官階禮遇,可擁四層高樓。因此,呂逢泰的宅院便罕見地在三層基礎上加蓋了一層,形成四層磚瓦結構,并在磚雕門罩、房屋起脊及挑角正檐處均飾以龍獸鴟吻,頭頂鐵制“龍須”,以顯身份地位尊貴,成為呂樓村的最高建筑,被稱之為“廈”。現呂氏后人稱這座樓為“逢泰樓”。

          “呂逢泰雖家財萬貫,但品行端、行事善,事從父母以誠敬,教子孫以禮儀。他的教導深深地影響著呂氏后人。至今呂氏還流傳著‘孝義治家、耕讀傳家、勤儉興家’的好家風。”

          打造呂樓古村落精品文化旅游名片

          2016年,呂樓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呂樓村發展保護規劃編制通過,拉開古村落修繕保護的序曲。

          “近年來,我們陸續申請了國家、省、市的專項資金,對瀕臨倒塌的古民居宅院、古橋古井等進行緊急修復,并建設了游客服務中心、接待中心、衛生間、停車場等服務設施。”呂樓村傳統村落管委會副主任呂興甫介紹說,圍繞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示范、歷史環境要素修復等內容,呂樓古村落已完成古建筑入口處標志性牌坊、傳統街巷、農耕文化展示館、民俗廊道、河道治理、浸水區泊岸步道等部分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融入劉寨鎮‘文旅+農旅’發展規劃,發展民宿、特色餐飲、觀光采摘等新業態,實現創收收益,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努力打造呂樓古村落精品文化旅游名片。”呂興甫說。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薛璐 通訊員 王洪濤 文/圖


          分享到: 編輯:張丹婭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