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豫東豫東》一書中,寫有一篇小文《卜居圃田》,文意是我一不小心和列子做了鄰居,幸有甚焉。
列子是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人。現在鄭州尚有列子墓、列子祠等遺存。近年來又成立有列子幼兒園、列子小學、列子書院等。每年還舉辦有不少關于列子的文化活動,充分證明了鄭州人對這位古圣先賢的由衷敬愛。
因為工作關系,我每年都參加一些有關列子的活動,作為一個后生鄰居,耳濡目染,浸潤日深,越來越喜歡這位抱樸守素、灑脫曠達的道家先哲。
《列子》一書的真偽問題,在學界歷來眾說紛紜,分歧很大。加上有關列子本人的資料較少,導致《列子》一書與其他子書比起來被冷落了許多,治其學者寥寥。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列子》一書中的寓言故事豐富多彩,在諸子百家中可謂獨樹一幟,出類拔萃。可是人們對其知之甚少。本人不揣淺陋,本著貼近原著、尊重原意、理成故事的原則,把《列子》一書析分梳理成 136個故事,讓更多的人接觸《列子》、認識《列子》、喜歡《列子》、研究《列子》,以免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被棄之山野,少人問津,湮其光澤。
列子其人
列子名御寇,又作圄寇、圉寇。
有人以太史公未為其立傳為由,懷疑是否實有列子其人,我認為這是站不住腳的。從先秦典籍中看,列子有室有家,有師有徒,有朋有友,有事有跡,列子實有其人是毋庸置疑的。列子在鄭國圃田居住了四十年,因為他不結交權貴,不追求名聲,求學時只接觸自己的老師和同學,授業時只接觸自己的學生和朋友,一心修習道術,研究學問,所以鄭國的國君和卿大夫都不認識他。執政子陽聽別人說了,才知道鄭國還有這么一個人物日子過得窮困潦倒,趕快派人送去糧食,還被他拒絕了。
列子喜歡游覽,認為游覽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并在游覽中觀察、研究天地萬物的變化。這說明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列子的箭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他給伯昏瞀人表演射箭時,在拉滿弓的肘臂上放一杯水,飛快地射出三箭,杯子滴水不溢。
列子的道術修習到可以御風而行的地步,《莊子》中有:“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
列子被認為是道家傳承中的重要一環。老子被認為是道家始祖,老子傳關尹子,關尹子傳壺子,壺子傳列子,列子傳莊子。
由于唐宋元明以來道教的興盛,列子也被歷代追捧,唐代詔封其為沖虛真人,宋代加封其為沖虛至德真人,元代又加封其為沖虛至德遁世游樂真君。
《列子》其書?
《列子》一書命途多舛,屢經散佚。先秦典籍在流傳過程中,發生增刪訛誤的現象也不少見,但像《列子》這樣被判為偽書的也不多見。判《列子》為偽書的主要理由,是說它有列子之后發生的事情和佛教因素的羼入,這是定評,但據此就判定《列子》為偽書是不足取的。
西漢劉向校書,應屬國家行為,劉向所校《列子》和今世所傳《列子》篇目完全一致。東晉張湛為《列子》作注,在序中對《列子》一書的來源聚散,交代得也非常清楚,詳細說明了《列子》一書在永嘉之亂中的遭遇。張湛本有使《列子》保全并流傳之功,反被有些學者指定為作偽者,張湛于地下不知會做何感想。
《列子》一書曾經輝煌過,西漢初年由于皇帝貴黃老之術,《列子》頗行于世,至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二十五年(737),置玄學博士,指定《老子》《文子》《列子》《莊子》為必讀書,號稱“四玄”,與儒家“五經”相對應。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寶元年(742),尊《列子》為《沖虛真經》。宋真宗趙恒,詔稱《列子》為《沖虛至德真經》。宋徽宗趙佶詔立《黃帝內經》《道德經》為大經,《列子》《莊子》為小經,并詔太學、辟雍各置《黃帝內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二人。
應該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列子》一書,其中有真有偽,但它保存有古本《列子》若干內容和其他先秦文獻的若干資料,這是難能可貴之處,不能僅僅被當作偽書看待。
《列子》的價值
《列子》一書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文學價值。學界多把關注點放在真偽之辨上,但對《列子》一書本身的價值重視不夠。
列子的自然觀是唯物的。列子認為有生有化是指世界上千差萬別的具體事物,不生不化是指能產生世界萬物的本源,即“道”。“道”不是上帝,而是一種物質,雖然自己不生不滅,無形無色,但它是萬物之母。列子指出“道”是世界本源后,又具體闡述了道產生萬物的過程。
列子的自然觀是辯證的。它主張在“道”的主宰下,天地萬物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因為“道”的主宰,天地萬物也是互相聯系的,主張物損于彼,盈于此,成乎此,虧于彼。
列子的人生觀,既關注群體,也關注個人,可以說既理智又辯證。主張貴己樂生,清靜自守。不羨慕富貴權勢,不為私欲束縛,自己的命運自己支配,生則順之,死則捐之。不為名利所動,不為富貴累身。列子對生死的態度是磊落達觀的,既不同于老子的長生久視,也不同于莊子的齊生死。
《列子》的特點是常將說理與敘事融為一體,相比《莊子》故事更加詳整,說理更加充分,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南朝梁劉勰稱贊:“列御寇之書,氣偉而采奇。”唐柳宗元稱贊:“其文辭類《莊子》,而尤質厚。”宋代著名道士陳景元稱贊《列子》:“辭旨縱橫,若木葉干殼,乘風東西,飄飄乎天地之間,無所不至。”元高守元稱贊:“《莊》《列》二書羽翼老氏,猶孔門之顏、孟。微言妙理啟迪后人,使黃帝之道粲然復見,功不在顏、孟之下。”近人錢鍾書稱贊《列子》:“寓言之工于敘事,娓娓井井,有倫有序,自具一日之長。”?
總之,《列子》一書有很高的閱讀價值,王蒙先生稱贊列子是寓言大家,是段子高手,并說:“不讀《列子》,白白當了一回中國人。”
(本文選自《智說列子》前言)
列子,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杰出代表人物。《列子》一般認為是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學所著,是先秦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重要典籍。其內容多為民間傳說、寓言故事和神話等,飽含著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深刻的哲學思想。大家耳熟能詳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兩小兒辯日、杞人憂天等故事都出自《列子》。本書作者將《列子》一書整理成136則故事,體現了列子思想對于當下社會的現實意義,語言生動親切,饒有趣味,使人們在輕松閱讀中了解列子其人及其思想智慧。
張廣智,河南柘城人。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河南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等。出版有《民間百神》《故鄉炊煙》《鄭州 鄭州》《豫東 豫東》《龍子湖》《稼穡集》等。
作者:張廣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