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路與塔灣路交叉口,西側是管城區政務服務大廳,東側是鄭州城隍廟,停車需求大。寸土寸金的老城區,本身車位供需矛盾就比較突出。而該地又處商城遺址圈內,受地下文物保護及勘探所限,挖掘地下停車資源行不通。
民生無小事,看管城區停管部門如何“螺螄殼里做道場”,解決塔灣街停車問題。
立體停車場停滿24小時只需8元
4月8日,記者來到城隍廟立體停車場,這就是被市民連連稱贊的“古風”停車場——6座古色古香的廊閣組成的建筑群,頂部挑角飛檐,脊披灰瓦,仿古屋頂與隔壁城隍廟融為一體,花壇綠植高低錯落,宛如一座古代園林。公示牌顯示,停車場內60個車位,20分鐘內免費,白天停車3元每次,夜間5元每次,價格較優惠。
據介紹,管城區辦事服務大廳搬來以后,該路段交通壓力變大,為緩解交通壓力,也為了方便前來政務大廳辦事的市民,管城區投入建設了“城隍廟西側塔灣路游園停車場”,占地面積近1600平方米,設計為機械式升降橫移車位,外加地面車位共計60個。考慮到停車場與城隍廟僅一墻之隔,停車場外觀采取了古典國風元素,既是停車場又是街角一景。
通過融入街道景觀,打造城市名片
作為老城區,管城區人口密集,商企扎堆,老舊小區集中,小街道偏多,停車供需矛盾顯著。如何在政策允許范圍內,處理好土地規劃、資金保障等各個方面的問題,解決居民停車難尤其是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在停車場建設中,又該如何滿足停車需求的同時,提高審美,打造文化特色?
據介紹,管城區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部門參與、利民便民”的原則,通過盤活停車泊位存量、挖潛停車泊位增量結合道路硬隔離設施,解決居民停車難尤其是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在滿足需求的同時,還通過規劃設計,提升停車場外觀檔次和歷史文化特色,力爭打造管城區城市名片。
具體做法是,規劃先行、提前謀劃,以辦事處為單位,采取“網格化”、“地毯式”等方式,組織轄區各辦事處深入摸排,全面梳理已批控規停車場56處11034個泊位,閑置土地、拆遷工地、低效用地等擬設置臨時停車場53處13790個泊位及專項債包裝停車場建設17處7808個泊位。開放轄區企事業單位內部停車場64處、3665個停車位。補劃非機動車停車點位820處9102米。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谷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