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蹬自行車,頭戴紅色帽子,磨刀戧剪子、補鞋粘鞋、維修電器、剪頭理發、美術板報……他不是維修工,卻修理了無數的電器設備;他不是專業理發師,卻承包了給“球員”的理發工作。
中原區建設路27號省工人文化體育中心門球場內,滿頭銀發的老黨員白紅軍,已至耄耋之年,本該樂享晚年,卻夏天澆場地、秋冬掃樹葉,一年四季忙個不停,每遇求助便掏出工具為他人解決困難。
“八級工”退而不休服務市民
4月17日晨,陽光明媚,河南省工人文化體育中心門球場內,有人扎堆打球、有人圍坐聊天,81歲的白發老人白紅軍嫻熟地在球場鏡子前為人理發,大伙兒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片其樂融融的場景。
“助人為樂,無私奉獻,分文不取,白老師真是新時代的活雷鋒……”在門球場內,一提起白紅軍老人,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白紅軍不計報酬不辭辛苦,將大家需要幫助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辦,用志愿服務精神贏得了群眾的一致稱贊。對于大家的夸獎,他總是謙虛地說:“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我只是做了一些小事情,是大家太抬舉我了。”
術業有專攻,白紅軍為人提供的專業義務服務,都是年輕時學到的“本事”。1958年,讀高中的白紅軍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了理發,1961年至1965年在河南師范大學就讀期間,他便常為同學和老師理發;1968年下鄉時,他攻讀木工專業知識書本,并向經驗豐富的老木工繼續學習并獲得了“八級工”稱號;在鄭州市第四十八中學擔任校長的18年間,他學習了手表器械書籍,學校的鐘表維修工作均出自他手。
“哆啦A夢”口袋里裝有愛心
走進門球場儲藏室,就像進入“哆啦A夢”的魔法口袋,各種工具及小配件應有盡有,正如一個小型修理廠,改錐、銼刀、針線、各種電器元件,只有想不到沒有找不到的。
白紅軍也是一位門球高手,大多時候打球卻成了他的業余活動,因為到此處找他修理物品的人絡繹不絕,而他不但將物品悉數修好且分文不取,干起活來也是精益求精。
“前幾年冬天特別冷,球場沒有空調暖氣,白老師聽說我孫女行李箱壞了,愣是不畏嚴寒在這兒修好了才回家,讓我心里感觸特別深。”一位老人說,無論天氣狀況如何,只要有群眾求助,白紅軍從不推脫,并且還催促其早點回家獨自在嚴冬中為他人修好物品才歸家。
大到電視機,小到手表,球友們評價他“無所不修”,對于不方便帶出家門的大型電器,白紅軍更是提供上門服務。曾有位居民家里電視壞了,白紅軍上門查看問題,花2元買了零件后將電視修好,為居民省下幾千元購買電視機的錢。
“能替大家省一點就省一點,之前有人電視壞了,他都訂購好新電視了,我過去一看是個小問題,幾下子就修好了,他又把預定的電視機給退了。”白紅軍說。
“為人民服務”是奉獻的動力
?“只要有求必有應,網絡上大家不會、弄不成的問題,我也都學習學習,盡力幫大家解決。” 網購、充值話費、老年卡充值……白紅軍是緊跟時代前行的進步者,81歲的他也是一位網民,球場上的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辦理各類業務,他主動學習后幫大家辦理,在實體店買不到所需的維修設備,他網購后再繼續提供維修服務。
談起做好事的初衷,深受紅色思想感染的他在收到“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之后,“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便在心中扎根發芽,而為他人提供服務后所收獲的幸福感與滿足感,正是他不辭辛勞繼續前行的動力。
55年前,白紅軍下鄉教學時,父親送給他一把剃刀,叮囑他:“要好好為人民服務啊!”半個世紀的時光過去,這句話依然清晰在耳,手中的剃刀已是修了又修,可白紅軍為民之心不改。
“做這些事我心里很舒服,能發揮余熱幫助到他人使我感到很幸福。” 面對他人夸贊,他只是表示做了些自己能做的平凡小事,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些平凡點滴正是點亮城市之光不可或缺的力量。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汪永森 實習生 安欣欣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