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第四篇章:國學實踐(下)|鄭州文廟:“推開”國學教育的大門 植根傳統文化注入昂揚之氣

          2023-04-21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又到四月讀書日,敏以求之潤心田。今日,鄭州市第20屆綠城讀書節暨世界讀書日紀念活動啟動,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學生代表將向全社會發出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倡議。

          2500多年前,“好古”的孔子留下諸多關于讀書學習的心得,它們從先秦時期綿延至今,融入我們的血液,貫通我們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

          跨越千年,文脈相繼。傳播與傳承好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分發揚儒家文化所積淀的積極內涵,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所在。

          聽,經典的誦讀聲越來越響亮。?

          鄭州文廟 浸潤商王城的儒家文脈

          每天早上,幼兒園園長王二嬌都會在孩子到來之前,帶著老師一起讀10分鐘國學經典。這種儀式感帶來的是無法言說的平和。

          17年前,30歲的她,是一位從事招投標工作時常出差的職場媽媽。彼時,看到隔代教育弊端的她面臨一個困難的抉擇。最終,她與孩子一起走進鄭州文廟的大門,在經典誦讀中“推開”國學教育的大門。

          “前半年非常不適應。國學經典里很多字都不認識,懷疑、徘徊、猶豫,半年多后,突然就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心安定下來。再后來,經過系統地學習六藝,迅速成長起來。”

          王二嬌的女兒,早已不再需要媽媽陪讀。“她今年大四,已經在實習。從小的國學教育對她的習慣養成、后續成長、為人處世起到很大作用,很多家長提起就頭疼的青春期,在她這兒也過渡得非常好。”文廟的9年光陰,與對經典的感恩,沉淀至王二嬌心中,成為生命的饋贈。

          位于東大街上、毗鄰商城遺址的鄭州文廟,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年—公元75年),是中國現存第二古老的文廟,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

          “文廟是孔子思想文化的象征和寄托。孔子先祖是殷商貴族后裔,他逝世前,曾對弟子子貢說,自己是殷商人。鄭州文廟正建在商代都城里,于孔子而言,堪稱奇妙的回歸。”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副研究員馬玉鵬說,因為孔子才誕生儒學興建文廟,因為孔子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才有了“廟學合一”的文廟根脈。又因普設文廟傳播儒學,才為中國封建社會文明奠定文化基礎。

          文廟不僅是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場所,還是重要的文脈象征與匯集之地。2005年10月,修復一新的鄭州文廟在全國率先恢復“前廟后學”的傳統辦學模式。2006年9月28日,鄭州文廟舉辦了首屆祭孔大典。

          持續10多年的祭孔大典,大大小小的成童禮、成人禮、敬師禮以及入學新生文廟“第一節課”等活動,讓鄭州文廟成為一座“活態”的文物,大大提高文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中原腹地 包容萬物的文化特質

          在鄭州市文物局工作的王羿是鄭州文廟的常客,他用鏡頭定格文廟的春夏秋冬,他的“春日古建圖鑒”鄭州文廟篇引發“我在鄭州拍文物”系列攝影登上熱搜。

          拍了10余年的文物圖片,讓王羿堅持下來的,除了文物本身帶給他的感動和震撼,還有想要展示古都鄭州深厚文化底蘊的初心及網友的喜愛。

          “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兩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3處89項,尤其是大批史前和夏商時期遺存的發現,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據。只希望這些圖片能成為一個小小的窗口,讓更多的人走近文物、愛上文物,感悟歷史、接續文脈。”

          在中國文化史上,儒學長期居于正統地位。鄭州地區尤其是登封嵩山及其周邊地區,既是儒學的發源地,又是其傳播、發展、演變的重要地區。鄭州地區以“天地之中”理念的強大文化凝聚力吸引著儒佛道三教興起、匯聚和交融,形成了儒、佛、道三教薈萃的局面。

          三教合一、三教相互滲透的文物例證在鄭州地區比比皆是,最有代表性的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現存于少林寺鐘樓前,立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此碑上刻一尊像,從左、中、右三個方向去看,竟然可以分別看成孔子、釋迦牟尼、老子的形象,碑上贊語稱:“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此碑構思精妙,一團和氣,有著極強的象征意義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堪稱中華一絕。

          崇文尚學 國學涵養的博雅之氣

          文化教育是根本大計。無論時局如何,鄭州這片土地上從未忽視過這一點,鄭州人崇文尚學之風也從未改變過。

          子產,春秋時鄭國的政治家、改革家。憑借著他的杰出才能,鄭國在晉國和楚國兩大軍事強國南北夾擊下,頑強地保持著國家的自尊和體面。子產不毀鄉校的智慧,讓孔子贊嘆,并最終給了子產這位前輩一個很高的評價——“古之遺愛”,意思是有古代圣賢遺風的仁愛之人。

          鞏義人杜甫,7歲開始寫詩,天才少年堅持“男兒須讀五車書”,坦言他成功的秘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鄭人白居易更是不瘋魔不成活,他玩命學習的程度:從早到晚,刻苦攻讀,肘磨破了,口腔潰瘍了,眼睛近視了,頭發花白了;管州人李誡,好學多才、書畫俱佳、博聞多能,著作很多,只有記錄中國古代建筑營造規范的書《營造法式》得以流傳,妥妥是個被科學耽誤的文學家、藝術家……

          前有古人,星光燦爛;后有來者,群英堂堂。

          李弘基,鄭州七中高三年級學生,出身中醫世家,從小在文化氛圍濃郁的環境中成長,書法文采出眾,他兩年間陸續完成芒種、冬至等十四個節氣的文賦,佳句妙語讓同學們嘖嘖稱贊;符光耀,鄭州市中原區建設路小學四年級學生,古代先賢留下的經典著作,他都反復誦讀,熟稔于心,由于閱讀廣泛,勤于探索,不僅豐富了頭腦,更啟發思考創新,這位科學“小達人”屢獲獎項;韓金哲,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一年級學生,他曾在鄭州—倫敦首航開通儀式上與英國駐華大使館副館長司徒娜就中英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相同之處、如何能讓英國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等話題進行討論,他還將中國古典詩詞翻譯成德語,音韻美、意象美傳達到位,通過社交軟件向德國青少年傳遞……植根于傳統文化的他們,以實際行動為傳統文化的弘揚注入青少年的昂揚之氣,奏出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交響曲。

          近日,國家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華傳統文化誦讀工程舉辦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特別行動——河南專場》大型線上論壇。作為全國率先進行國學教育探索實踐的知名專家學者、先鋒教育創始人、河南省婦女兒童發展中心主任任曉林先生做客論壇,并做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及教育實踐”專題報告。先鋒25年來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讓他堅信汲取中華傳統教育智慧,能夠更好地回應和解決當今教育改革中的難點和痛點。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蘇瑜/文 馬健 王秀清/圖



          分享到: 編輯:李怡萍 統籌:周曠達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