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在登封市徐莊鎮劉溝村土元科技創業園里,村民王小剛正在給飼養土元的池子里噴灑水,以保證飼養池里的濕度。“幼蟲剛放到飼養池里,得把握好溫度和濕度,所以一刻也不能馬虎。”
王小剛是劉溝村的水庫移民。“前幾年俺搬進了劉溝社區,居住條件是好了,但搬進來后自己既沒有工作又沒有技術,沒有什么收入,生活都十分困難。”王小剛介紹,正當他為生活發愁時,登封市水利局扶持發展的土元養殖產業不但解決了他的后顧之憂,還幫他走上了富裕之路。
劉溝村地處山區,緊鄰白沙湖畔,全村有水庫移民107戶252人。“過去俺村的溝溝巖巖里野生的土元很多,因它是一種中藥材,前些年村里就有人開始養殖土元,只不過那時養殖環境差、規模小,也不懂技術,效益不是很好,所以養殖戶也不是很多。”劉溝村黨支部副書記、瀛元養殖合作社負責人王向杰介紹,自村民整體搬入社區居住后,為解決村民就業創業,村“兩委”經過多次外出考察,再次把土元養殖作為主導產業,以此增加村民及村集體經濟收入。
2020年,登封市水利局利用水庫移民后扶資金,投資112萬元建設了登封市土元科技創業園一期土元觀光養殖樓,養殖面積達1000余平方。“王小剛就是第一個進駐創業園開始養殖土元的。”王向杰說,對于建設的土元養殖廠房,優先讓水庫移民承包養殖。
為解決飼養中的技術問題,專業合作社專門邀請養殖多年的老技術員每周二定期給養殖戶進行培訓指導。“土元適應陰暗、潮濕環境,所需飼料也很普通,比如南瓜、紅薯或是白菜、麥麩等都可以,現在采用的又是立體養殖,極大地擴充了養殖面積。”王向杰說。
養殖效益咋樣?王小剛給予了一組數據:投入200公斤幼蟲,1000平方立體養殖,日常一人管理,時間10個月,產出4000公斤成蟲,純收入10萬余元。今年王小剛又擴大了養殖面積。
“今天光分揀出的公蟲烘干后都100多公斤,能收入七八千塊錢,母蟲正在繁殖生長著,一個溫室一年收入十幾萬沒問題”正在烘干土元的李俊飛興奮地說。
“2021—2022年先后又投入資金206萬元建設了7000平方米的二、三期土元養殖場。”登封市水利局副局長焦慧選說,后扶產業三期全部投入使用后土元養殖面積可達8000平方米,能再發展養殖戶15戶,解決近40人就業。
“這些產業項目由瀛元養殖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村‘兩委’班子全力為移民產業發展提供養殖場地、技術指導、種苗供應、產品銷售等‘保姆式’服務。”劉溝村黨支部書記王金召介紹,該村建立了收益分配制度,土元養殖廠房項目租金收入10%用于移民戶特殊分紅、30%用于村集體建設、60%供全體股民(包括全部移民戶)分紅,帶動移民及全村群眾以入股、分紅、務工等形式共同致富。
近年來,登封市水利局把實施產業項目建設有機地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中來,圍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村休閑旅游業”等5個方面進行規劃布局,因地而宜,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狠抓產業發展,“十三五”以來累計投入資金1674.61萬元,實施建設了15個水庫移民后扶產業項目,探索出促進水庫移民經濟發展新路徑,為水庫移民村振興注入了不竭動力,也助推了登封經濟高質量發展。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袁建龍 通訊員 宋躍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