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時節,小麥已播種,村民也到了農閑季節。10月23日,記者在登封市大金店鎮鄉村看到,一座座蔬菜大棚里,村民們忙碌不停,或裝菌袋,或整地施肥,或移摘菜苗……他們在精心侍弄著這些“菜園子”,村民通過蔬菜種植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來,地處豫西山區、嵩山腳下的登封市大金店鎮,充分利用獨特的海拔和氣候優勢,大力發展高山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種植,積極創建蔬菜產業品牌,打造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的中高端蔬菜種植基地,激發了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大金店鎮李家溝村村民薛改玲匆匆吃過早飯,就趕到村食用菌裝袋車間內開始接裝菌袋。“小麥種上了,也沒什么農活,就來這里裝菌袋,一天七八十塊,也不賴!”
和薛改玲一起來這里裝菌袋的村民還有一二十人。李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李新旭介紹,目前,該村已發展塑料大棚30余座,種植食用菌50余萬袋,年產值可達400余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30多萬元。
在大金店現代農業產業園內,一座座大棚排列得整齊有序,滿棚蔬菜生機盎然。雷村村民鄭三改正在大棚里給番茄整理枝杈,望著已結果的番茄,鄭三改笑著說:“8月份才種上的,再有半個月就能夠上市了,這個品種生長期比較長,能持續到春節左右,一季下來,一棚收入三四萬元沒問題。”
“我們利用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600多萬元,建設了33座塑料大棚和12座日光溫室。目前33座塑料大棚已投入使用,12座日光溫室即將交付使用。”大金店鎮政府負責人介紹,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后,可年銷售蔬菜2500萬元以上,提供管理、種植、服務等工作崗位100多個,每人每年可通過務工增加收入3萬余元。
加強技術指導,以科技賦能提升蔬菜品質。大金店鎮充分發揮鄭州市蔬菜研究所駐大金店鎮梅村工作隊的技術優勢,積極與鄭州市蔬菜研究所對接,嘗試利用新技術,連續多年示范推廣該項目育成的番茄、黃瓜、辣椒、茄子等蔬菜新品種、新組合以及種植新技術,并在當地推廣了水肥一體化技術、多年蔬菜重茬土壤改良劑應用以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并經常實地進行技術指導、技術培訓,進一步提升蔬菜品質,對提高梅村及大金店鎮農民的設施蔬菜種植技術水平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有機基質型無土栽培,不僅可以提高產品品質,還可以節省人工。因為鋪了地布以后,可以連續使用3—4年,就不用再耕地、犁地、調息等。另外我們的栽培采用水肥一體化,到時候澆水、施肥可以一次解決。”鄭州市蔬菜研究所研究員、駐梅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葛桂民說。
目前,大金店鎮建有設施蔬菜大棚650座,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建148座,露地蔬菜種植3000余畝,蔬菜年產值達到7000余萬元,畝均增收5000元。2022年,該鎮憑借蔬菜產業發展優勢,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錄。
大金店鎮政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優化提升蔬菜產業布局,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引導全鎮30個蔬菜基地向集約化、訂單化、品質化發展。在全鎮布局“特色采摘”“商超供應”“名優蔬菜”“高山菌類”四大品類,重點發展以水果番茄、羊肚菌、露地辣椒、彩虹吊瓜等為代表的高山蔬菜品牌“菜園子”,讓村民通過“菜籃子”?出幸福好日子。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袁建龍 通訊員 宋躍偉 陳麗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