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鄭州二七區的發展始終圍繞著一個關鍵字展開:商。二七區的經濟發展見證著時代風云,也記錄著整座城市的發展脈絡。
今年以來,二七區開啟了拼經濟浪潮:二七區主要領導帶隊全國各地跑,看名企談項目,場場不落空;項目簽約一個接著一個,“目前新簽約項目11個、簽約金額213億元”,每一個數字背后都牽掛著居民的就業與生活;前方隊伍拼搏出來的成績,后方也倍加珍惜:縮短辦事時限、簡化辦事流程、“一把手”送服務,讓企業引得進留得住,每一個舉動都體現著二七的誠意。
在一個個環環相扣的鏈條中,二七區的經濟也迎來了新一輪的更新與發展。今年,二七區將以高成長服務業、低碳科技型工業“雙輪驅動”為發展路徑,做好現代服務業立區、科技型工業強區“兩篇文章”,堅持“項目為王”導向,全力以赴拼經濟,奮力開啟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美好二七新征程,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忙招商
5月20日,2023第三屆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暨智能制造經貿發展論壇在二七區舉辦;5月26日,二七區政府與中交投資有限公司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二七區的招商工作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也向社會各界傳遞出了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決心、與八方來客合作共贏的誠心。
整修后的二七廣場全新亮相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馬健 圖
暢談人工智能,把“軟環境”變為“硬支撐”
“科技決定未來,今天我們召開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論壇意義重大。”5月20日,由中國電子商會主辦,二七區委、區政府承辦的2023第三屆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暨智能制造經貿發展論壇在二七區舉辦,來自國內外的人工智能專家、學者、企業家共計400余人,圍繞人工智能科技、人才、教育、經貿等主題展開對話。
人工智能是當下熱詞,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如何在新形勢下抓搶機遇、順勢而為?二七區有著自己的規劃與思考:“二七區的發展定位與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高度契合,歡迎與會專家和企業家到二七區投資興業,共謀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在這次論壇上,二七區委主要領導對區情區況以及發展態勢進行推介,用3個關鍵詞概括了二七區的發展實踐:貴在有方,用發展的辦法解決歷史的問題;事在人為,把“軟環境”變為“硬支撐”;志在必成,以實干實績交出優異答卷。整個推介言簡意賅、誠意滿滿。
這次論壇也是二七區大力拼經濟忙招商的一個具體體現。“今年以來,二七區明確了以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美好二七為總目標,統籌高成長服務業和低碳科技型工業‘雙輪驅動’,全力打造‘安居’‘樂業’兩大工程,努力實現現代服務業立區、科技型工業強區。”二七區委主要領導向與會嘉賓闡述了二七區的發展定位。
那邊論壇熱,這邊簽約忙。5月26日,二七區政府與中交投資有限公司舉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未來5年,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在城市更新、片區綜合開發等全方位、多領域開展戰略合作,推動重點城市更新項目建設,合作規模將不低于300億元,助力二七區高質量發展。
領導帶隊,招商小分隊全國找項目
招商工作不但要請進來,還要走出去。二七區搶抓新形勢下的招商引資工作機遇,積極謀劃、主動作為,高標準落實《2023年鄭州市春季招商行動方案》,成立招商小分隊開展全員招商活動。
3月份至今,二七區主要領導帶隊,赴深圳、廣州、佛山、上海、杭州、寧波等多地開展小分隊招商,共計拜訪華潤集團、華僑城集團、聯東U谷、康師傅集團、阿里集團等20余家知名企業,洽談了聯東U谷·科技總部港、杉杉國際名品時尚中心、元宇宙服務平臺、均和云谷鄭州智慧港等10余個項目,馬不停蹄的同時,也碩果累累。
說起招商情況,二七區商務局負責人如數家珍:“二七區全員招商格局已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已上報新簽約項目11個、簽約金額213億元;新開工項目4個、投資金額203.3億元;會見企業164家;收集項目線索142條。其中洽談成熟擬簽約星駕科技氫燃料電池組、氫電池電單車智能制造全產業鏈基地項目、聯東智慧健康產業園等項目10余個,數字信息科研產業、氫電池電單車智能制造全產業鏈基地、金博大一期項目等在談項目40余個,中商建投盈合健康城等謀劃項目50余個。”
“我們鄭重表態,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續寫親清政商友誼,讓各位企業家在二七放心投資、安心發展、舒心生活。”二七區委主要領導擲地有聲。
抓項目
今年,二七區謀劃“三區三軸”空間布局,重點沿嵩山路打造科創產業發展軸,沿大學路打造大健康服務業發展軸,沿京廣路打造中央商務區和總部經濟發展軸,按照“北研發一南轉化”的產業布局思路,逐步構建由北向南、以點帶面的重點項目產業帶。
鄭投科技創新園 通訊員 張浩 圖
周密布局,項目工地建設如火如荼
“叮咚咚,轟隆隆……”生機勃勃的5月,華潤萬象城二期項目工地上正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主體施工。“過去幾年,建設進度受到一定影響,趁著現在萬事俱備的有利時機,必須快馬加鞭把過去損失的進度趕回來。現在我們項目工地上有3支施工隊共計750余人同時施工。照當前進度,預計商業部分7月底將實現封頂,同步啟動招商后,按計劃,預計今年底前正式開業。”華潤萬象城二期項目負責人信心滿滿地介紹道。
“目前,嵩山路、大學路、京廣路發展軸初步謀劃布局重大產業項目69個。其中,沿嵩山路項目22個,總投資311.2億元,包含全球互聯網家居品牌中心、華潤科技文化智慧城等;沿大學路項目29個,總投資425.4億元,包含中州煤機廠健康醫療產業園、贊華中原科創孵化產業園等;沿京廣路項目19個,總投資267.6億元,包含中央商務區·泰和里、二七區金融科技服務中心等。”二七區發改委負責人說,為充分發揮重點項目強投資、穩經濟、促發展的關鍵作用,二七區堅持“項目為王”發展理念,積極謀劃新產業項目,統籌盤活轄區閑置或低效資源,先后印發了《二七區2023年重點項目建設工作實施方案》《關于2023年縣處級領導聯系重大產業項目的通知》等文件,建立了“分級分類全流程管理”“工作專班推進”“縣處級領導分包”“產業項目四庫管理”等工作機制,全力以赴推進重點項目早簽約、早開工、早達效,為項目建設工作引好路、護好航。
動力滿滿,全區千萬元以上重點項目360個
一份數據說明著今年二七區項目建設的欣欣向榮:全區1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360個,涉及總投資2380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350億元,計劃新開工項目82個以上。截至5月19日,重點項目建設已累計完成投資103億元,占年度計劃的29.4%;河南仲景健康產業園、陜西建工河南區域總部、時事通醫療器械產業園、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等38個項目已順利開工,開工率46.3%。據不完全統計,經動態轉化后,目前二七區已先后謀劃109個重大產業項目,其中“謀劃庫”項目49個,“招引庫”項目45個,“簽約庫”項目5個,“落地庫”項目10個。
可以預見,未來這批產業項目的簽約落地,將為二七區的經濟發展添加新的動力、活力,將成為未來二七蛻繭成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助力。
優環境
“目前,我們實現了政務事項梳理‘零差錯’、現場審批‘零等候’、在線審批‘零見面’、創新服務‘零障礙’、幫辦代辦‘零跑腿’。”
二七區全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助企發展,1213個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
“沒想到二七區對我們引資項目這么重視,專人對接、現場指導,兩個小時就拿到營業執照,辦事效率真高!”中鐵建投鄭州城市開發有限公司的辦事人高興地說。
助力企業發展、優化營商環境,二七區深知其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性,這項工作做得認真又具人性化:“辦理營業執照是企業項目落地的第一個環節,我們為企業開辟綠色通道,提供專人對接服務,對企業進行一對一現場指導,從名稱核準、申請資料填寫、受理、審核、打照、發照,歷時兩個小時成功辦結。”
“二七區以簡化、便民、合理、清晰為原則,依據法律法規,對全區32個部門1217個事項進行標準化梳理,并全部實現了在河南政務服務網的標準化錄入。”二七區政務服務中心負責人說,二七區對各類事項進行再梳理,辦理時限壓縮89.32%;1217個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和最多跑一次,占比100%;1213個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占比99.67%;729個事項即來即辦,占比60%,市內五區第一;在全市率先實現150個事項0材料審批,助推辦事更高效。
此外,二七區還結合“萬人助萬企”活動,開展“一把手”體驗調研活動,面對面協調企業發展之困。日前,二七區工信局負責人帶隊來到鄭州京華制管有限公司、鄭州頂津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灝宇產業園等企業,認真傾聽企業訴求,對于企業提出的“專精特新”申報、“滿負荷生產”獎補政策、項目入庫、項目建設、人才招引等存在的問題詳細記錄,現場一一進行解答,做好企業發展護航人。
迎難而上,壓縮特殊環節辦事時限
不僅在日常事項中壓縮環節,對于特殊環節的審批,二七區也想足辦法,盡量減少辦事時限,最大限度地方便辦事人。所謂特殊環節,是指在行政審批實施過程中涉及的需依法進行聽證、招標、拍賣、現場勘驗、技術審查等必須開展的特殊程序。特殊環節的辦結時間常會受各種客觀因素影響,通常不計入承諾時限。但二七區迎難而上,區政務服務中心在全市率先開展政務服務事項特殊環節清理優化工作。此次清理優化工作共梳理了全區1217個政務服務事項,保留了18個部門212個政務服務事項的特殊環節,特殊環節總辦理時限共壓縮了875.5天,極大地方便了辦事人。
河南省時潤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作為二七區開展行政審批特殊環節清理優化工作的首批受益者,對二七區的工作效率豎起了大拇指:“原本以為辦理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需要現場勘驗,得個把月才能辦下來,沒想到兩天就辦完了,必須點贊!”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二七區委主要領導表示,將結合二七區實際,大力弘揚“領導敢想、干部敢為、企業敢投、群眾敢首創”的干事作風,強化“以情感人、以德招商”的服務理念,把貼心服務、高尚品德作為招商留企、招才引智的“金招牌”,用心用情為企業提供高質量、全方位、精準深度的優質服務,讓更多企業集聚二七、投資二七。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改華 景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