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跟隨一汽-大眾,邂逅“河洛匯流”

          2023-05-3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山河四塞,鞏固不拔。”這里是河洛鞏義,一座擁有獨特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通過交融和合而成的歷史文化名城。5月19日,由一汽-大眾SUV特別支持的「豫攬山河·追光而行」2023“行走河南”黃河文化探訪之旅來到此行第二站——河洛鞏義,依次走進黃河與伊洛河交匯處、石窟寺、康百萬莊園,探尋人文歷史遺跡和自然風光相結合的魅力鞏義。

          邂逅“河洛”,觀賞奇特“鴛鴦渦”

          黃河之水天上來,以“懷山襄陵”之勢,一路奔騰;伊洛河之水,自西南而來,逶迤湍流、碧波蕩漾。當黃河與伊洛河在鞏義河洛鎮相遇,一濁一清、河洛分明,形成獨特的“河洛匯流”盛景。上午10時,采訪組從鄭州來到伊洛河與黃河交匯處。

          鞏義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朱星理介紹說:“黃河與伊洛河在這里交匯,從空中俯瞰,‘河洛匯流’的景象一覽無余。黃河含沙量大,水色呈黃色,而伊洛河在經過上游泥沙沉淀后則是清水黃河的樣貌。當萬頃澄碧與泥沙黃河相擁,在伊洛河注入黃河入河口便形成了眼前的奇觀,水色清濁分明,仿佛一盤濃重的黃色‘顏料’打翻在了一片青綠之中,一清一濁形成‘涇渭分明’的現象。伊洛河匯入黃河時有一道明顯的界限,左邊綠色、右邊黃色,像極了超大‘鴛鴦渦’。”

          臨別時朱星理向探訪團隊發出邀請:“現在已進入夏日,6月底汛期時黃河小浪底會調水調沙,屆時你們再來,就會看到更清晰的‘鴛鴦渦’。”

          ▲伊洛河匯入黃河時有一道明顯的界限,左邊綠色、右邊黃色,像極了超大“鴛鴦渦”。

          隨后,探訪團隊繼續前行,來到了位于鞏義河洛鎮寺灣村的石窟寺,該寺坐落在黃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嶺之下的大力山。

          “這里是唐玄奘(《西游記》中的唐僧)出家的古寺,鞏義石窟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是北魏皇帝、皇后舉辦禮佛活動的場所,也是北魏皇家開鑿的大型石窟之一。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歷代相繼在此鑿龕造像,初名希玄寺,唐代改為凈土寺,宋時稱大力山十方凈土禪寺,清代至今稱石窟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導游小劉介紹說,“寺中現存洞窟5個,千佛龕一個,小佛龕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余塊。其中《帝后禮佛圖》是我國現存的石刻圖雕(另一處位于龍門石窟的已不存在),具有極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一汽-大眾保駕護航,探訪團隊走進擁有1400多年歷史的石窟寺。

          康百萬莊園 探尋發家致富之道

          在鞏義康店鎮蒼翠的邙嶺與美麗的洛河掩映中,矗立著一座歷經滄桑的古老莊園。她像一座歷史博物館記錄著康家創業時的艱辛、如日中天時的輝煌和衰落時的蒼涼,記錄著興盛12代400余年的豫商傳奇。下午,探訪團隊走進了這座“豫商家園”康百萬莊園,探尋這個家族發家致富之道。

          所謂“康百萬”,并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明清以來對以康應魁為代表的整個康氏家族的統稱。至于名字的由來,則是康家曾經接駕過逃難至河南的光緒、慈禧,并向清廷捐助餉銀百萬兩,因而被慈禧御封為“康百萬”。

          據介紹,康百萬莊園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240余畝,是山西喬家大院的10余倍。

          “天下之本在家”!在康百萬莊園不難注意到,有許多經典的“匾額”,其中有這么一塊名為“留余匾”的讓人印象深刻,“留余匾”有著全國“十大名匾”之一的稱號。據說,其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訓匾,也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留余”匾造型獨特,形似一面展開的上凹下凸型旗幟。上凹意為:上留余于天,對得起朝廷;下凸意為:下留余于地,對得起百姓與子孫。因而,在康家400年的豫商傳奇中,“留余”思想始終伴隨著康家人。

          “康家400年的繁榮有跡可循,‘家風’才是精髓。”鞏義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宣傳科主任張淑曉感嘆說,“就是這個家訓,以及在莊園內隨處可見的‘克慎厥猷’‘疆勉學問’‘致中和’等匾額,時刻提醒著后人,唯有‘讀書’‘行善’‘謹慎’,才是讓康家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樊無敵 陳君平/文

          徐宗福/圖



          分享到: 編輯:白賀 統籌:劉書芝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