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詩歌節”九月即將在鄭開幕,恰逢鄭州美術館新館開館3周年,9月1日上午,由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指導,鄭州美術館(鄭州畫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詩歌節群眾性詩歌文化美術展覽“詩情畫境?星曜河洛——趙曼水墨展”在鄭州美術館新館開幕。據悉,該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市民可免費欣賞。
本次展覽展出鄭州美術館(鄭州畫院)畫家趙曼近年來創作的50余件繪畫作品,以鞏義雙槐樹河洛古國遺址、青臺遺址所獨有的北斗九星遺跡為主題的大型系列組畫;以黃河水文觀測形成七十二候為書寫內容的書法長卷;及多幅相關延伸中小作品為主,結合水墨寫意藝術闡釋河洛文化,探源華夏文明,以及在展覽期間舉辦三場系列考古相關內容講座的全新形式解讀黃河文化美學。
作為鄭州美術館黃河文化美學研究成果,宣傳“天地之中”,詩意描繪“大河意象”,讓廣大美術愛好者通過這種獨特的藝術表達重新認識中原文化的深沉與博大,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深感驕傲與自豪,也為鄭州市作為沿黃九省國家中心城市提升文化魅力做出貢獻。
鄭州美術館館長羅鳴認為, 趙曼所創作的《星曜河洛》系列作品將考古與水墨跨界融合,受到全國考古和美術界廣泛關注。她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的藝術實踐闡述鄭州歷史文化,以筆墨渲染鄭州作為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地位,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次展覽展出趙曼近年來以藝術家的獨特視角探源華夏文明、鉤沉遠古歷史、深耕中原文化,悉心創作的精品力作50余件,既是趙曼2020年獲得“河南省公共藝術基金青年人才扶持計劃”“天地之中—趙曼考古水墨展”創研思路的延續和升華,也是用傳統筆墨和非凡才情表達新媒體時代語境下,當代藝術對中華民族淵源流長歷史文明的思考。
中國國家畫院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高天民表示,本次展覽在中國詩歌節即將舉辦前夕開幕,非常適合詩歌節的這個主題。11年間,趙曼從戈壁荒野的葵風,走向中原5000年歷史的考古遺跡,在考古歷史遺跡及文獻的基礎上,輔以藝術家個人想象創作出一批新的作品。這些作品并未走向更加當代和創新的道路,反而沉淀在筆墨的錘煉中,對北斗九星遺跡在多個系列作品中反復出現,不斷強化的創作,成了她作品新的特點。
她的作品既有對比,又有古今,既有個性化的自我視角,又有旁觀者對歷史的想象與重新塑造。在作品展出的同時舉辦講座,分享她學習的過程,這體現了一個藝術家嚴謹的學術精神,也注定將與一般的單純性的美術作品展覽截然不同。
“此展以精彩的筆墨語言,充滿想象力的藝術圖式,富有表現力的當代水墨,帶領我們走進詩情畫境的歷史畫卷,品味星空閃耀的河洛文化,為黃河文化美學研究開辟新的路徑。”不少觀眾表示。
藝術家趙曼表示,作為鄭州美術館(鄭州畫院)的一員,能夠舉辦這次水墨展是非常幸運的事,今后我會盡可能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饋大家、回饋社會。
據悉, 今天上午, “美術與文化‘詩情畫境?星曜河洛——趙曼水墨展’學術研討會”在鄭州美術館新館二樓多功能廳舉行。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成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