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是一顆顆裹著漂亮糖紙的“巧克力”,實則是新型毒品——苯丙胺。今年6月20日,在第36個“6·26”國際禁毒日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從新密市檢察院了解到,因從境外走私含有毒品的巧克力,經新密市檢察院提起公訴,被告人曾某被法院以走私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
新密市檢察院經審查查明,現年35歲的被告人曾某家住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區。2022年6月14日,被告人曾某以2400元價格,在上線昵稱為“巴比龍”(在逃)處,從境外購買含有毒品的巧克力。2022年7月23日,“巴比龍”通過國際郵件快遞,將巧克力從西班牙發貨。同年8月24日,該快遞包裹郵至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南關街張家門翠和小區小小便利店菜鳥驛站曾某處。
經稱重,該快遞包裹中有凈重42.90g金色包裝巧克力、凈重45.58g銀色包裝巧克力、凈重21.10g黑色包裝巧克力、凈重12.90g藍色包裝巧克力。
經鑒定,金色包裝巧克力中檢出苯丙胺成分,含量為65.92ug/g;黑色巧克力中檢出賽洛新成分,含量為2.73ug/g,檢出4-OH-MiPT成分,含量為6.17mg/g。其中,賽洛新和苯丙胺均屬于《精神藥品品種目錄》中的第一類精神藥品,因此屬于新型毒品。
此外,曾某被公安機關查獲的快遞包裹中,除有涉案“巧克力”外,另有糖果、明信片等物品,且其在訊問中供述稱,于2022年8月9日看到快遞信息顯示“在海關,貨物缺少完成程序的發票”,檢察機關認為,曾某“以偽報、藏匿、偽裝等蒙蔽手段逃避海關、邊防等檢查”,具有從境外非法走私的主觀明知。同時曾某經檢驗,其長期吸食毒品。2022年8月24日,經鄭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隊指令,曾某被新密市公安局抓獲歸案后指定居所監視居住。10月18日被新密市檢察院以涉嫌走私毒品罪批準逮捕。
新密市檢察院經審查后于2022年11月30日,以曾某涉嫌走私毒品罪向法院提起公訴。法院經審理后于2022年12月14日支持了公訴機關的公訴意見,以走私毒品罪判處被告人曾某有期徒刑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宣判后,被告人未提出上訴。
新密市檢察院承辦檢察官黃利朋介紹說,“新型毒品”相對于傳統毒品而言,一般是指通過化學方法進行合成的毒品,即除傳統的阿片類、大麻類、可卡因類以外的其他毒品,包括甲基苯丙胺(冰毒)和其他國家管制的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都屬于新型毒品。黃利朋說,隨著國家禁毒力度不斷加大,海洛因等傳統毒品獲得難度越來越大,因此近年來不法分子以國家管制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作為毒品替代物質,進行制造、販賣、吸食的違法犯罪活動高發多發,毒品交易形式也日趨隱蔽,犯罪分子會通過網絡、快遞寄送、跨地區郵寄毒品等方式實施毒品犯罪,甚至為了逃避打擊將毒品偽裝成飲料、零食等,在KTV、酒吧、會所等休閑娛樂場所販賣。檢察官提醒,毒品經過“喬裝打扮”,極具隱蔽性和誘惑性,廣大群眾要保持警惕,切勿隨便接受陌生人的煙、酒、飲料、零食小吃等。
黃利朋說,新型毒品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心健康,長期以來,新密市檢察院對毒品犯罪始終保持高壓嚴懲態勢,特別是從嚴懲治利用新型毒品危害青少年的犯罪行為,堅決斬斷伸向孩子們的“毒手”。下一步,新密市檢察院還將繼續加強與公安、法院、市場監管部門等加強溝通聯系,加大辦案力度,依法嚴厲懲治新型毒品犯罪。
黃利朋最后提醒,有些“糖果”,外觀花花綠綠,看似是一顆顆裹著漂亮糖紙的“巧克力”,實則是毒品。
相關鏈接:什么是苯丙胺類毒品?
苯丙胺類毒品主要是指苯丙胺類的興奮劑,冰毒、麻古、搖頭丸等都是屬于苯丙胺類毒品。
苯丙胺類興奮劑等合成毒品具有強烈的中樞神經興奮作用,會對大腦神經細胞產生直接、不可逆的損害,導致急慢性精神障礙;這類毒品還會對心血管產生興奮作用,導致急性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嚴重的可產生驚厥、腦出血和猝死。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魯燕 通訊員 張勝利 岳丹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