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永賢今年58歲了,在鞏義市孝義街道石灰務村,一干就是25年,從風華正茂到鬢染白霜,可以說,他把村子的發展和自己的人生,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三大園區做強經濟
2008年,石灰務村有600多人就業的集體企業碳素廠倒閉了。經濟垮了、人心散了、村里亂了,這可咋辦?
面對5000人經濟發展難、凝心聚力難、基層治理難的問題,符永賢組織全體黨員、群眾代表、群眾骨干進行了7天的解放思想大討論,確定了“走集體發展、共同富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村民大會上,他莊嚴承諾:只要干一年,就要讓村集體收入、群眾分紅每年增長10%!
一開始,符永賢也受到閑言碎語的影響。村里有人議論:他放著自己的企業不干,來村里就是想撈一把;家里人也說,趟那渾水弄啥類?
符永賢很是委屈“付出這么多,還不被理解,我也不想干了”。后來,在一次黨員例會上,老黨員崔光松說:“永賢呀,俺都說了啊,你一人有錢不算有本事,讓全村人都富起來才算真有本事。”
老黨員的話使符永賢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全村人富起來!
經濟怎么抓,支部來想法,他順應時代潮流,頂住壓力,依法依規對碳素廠進行了改制,優化整合了15家集體企業,升級改造3家產能落后企業,成立了工業園;他還洞察市場風向,利用區位優勢,建起了農業產業園;瞄準物流商機,上北京、下上海、跑鄭州,聯系了順豐、京東等12家物流企業,建起現代物流園。
三大園區實現全村勞動力不出家門都能就業,并帶動周邊500多人創業就業。村民張珂原先在外打工,一年才掙2萬多元,現在在物流園上班,不但能照顧全家,一年收入六、七萬。
三大園區年產值達25億元,村集體經濟也從碳素廠改制后的1477萬元,積累到現在的7603萬元。既做到了藏富于民,又增加了集體收入。
三大機制保駕護航
經濟的發展,就要有相應的機制做保障。25年來,符永賢堅持問計于民,每年向黨員、群眾發放征詢意見表,聽民聲,謀發展;建立監督機制,利用《石灰務報》把黨的方針政策、村里的大小事寫清楚、列明白,讓每個群眾都成為監督員;25年來,不斷修訂完善《村規民約》33章168條,使村里的大小事有章可循;25年來,堅持四議兩公開、“一評兩掛鉤”,把支部建在聯隊,聯隊之間開展爭先創優比賽,結果與年終分紅和評先表模掛鉤。
三大基金辦好福利
經濟發展了,如何惠民是關鍵。
為此,符永賢在村子里創立了“百姓生活基金”,從2010年至今群眾分紅提高20倍,累計發放7694萬元。
設立了“村長幫扶基金”,對有經營能力,相對困難的群眾提供1萬元幫扶資金,“扶上馬、送一程”。退伍軍人姚文獻,因身體原因無法進廠務工,村提供一萬元的幫扶資金,建起了種養殖園,年收入達5萬多元。
成立了“大病救助基金”,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使群眾小病“治的放心”,大病“放心的治”,讓群眾長長久久得實惠,幸幸福福過日子。
“在實現和美鄉村的道路上,我將以’五星’支部創建為契機,抓住集體建設土地入市的機遇,說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難也不變。”符永賢表示。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李娜 通訊員 康文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