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花唄存在異常,如不及時處理會影響征信。按照流程,現在需要你先登錄一下‘xx政府網’……”回想起2023年2月中旬面對所謂“金融客服”的那個中午,在讀博士生肖晗仍然清晰地記得是如何從將信將疑到一步步放松警惕,直到落入電詐陷阱,被騙近9萬元。
近年來,電信詐騙套路層出不窮。在學歷上,電信詐騙的受害者群體既包含高中生、中專學生等群體,也不乏大學生、碩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群體。
在年齡上,即使當前詐騙分子的手段日益電子化、多樣化,中老年群體仍然是受騙的高發人群。2023年上半年,中信銀行和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約一成(11.4%)受訪者在過去三年中遇到過金錢詐騙,這部分群體在最近的一次被詐騙經歷中,造成了經濟損失的占42.3%。
“你的支付寶花唄功能出現異常,需要及時關閉,否則將影響你的征信。”2023年2月的一個中午,就讀于某高校的博士生肖晗接到一通陌生電話,電話號碼的歸屬地為山西忻州。肖晗清晰地記得,電話另一頭的男子自稱是支付寶金融客服,說著一口夾雜著南方口音的普通話。
“一開始我不太相信,但對面說讓我先在支付寶進入一個叫‘xx政府網’的生活號,讓我在該生活號里發送了兩條信息。第1條為申請關閉花唄、借唄;第2條為申請強制關閉名下所有違規賬戶。”在對方“專業”的指引下,肖晗逐漸放下防備。
隨后,詐騙分子向肖晗發送了一個網絡鏈接,進入鏈接后,肖晗發現是一個名為“xx政府網”的頁面。在詐騙分子的誘導下,肖晗進入“在線服務”并聯系上一名所謂的“客服”。在溝通過程中,“客服”向肖晗發送了一個銀行賬戶,并聲稱需要通過轉出資金恢復信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轉賬期間,詐騙分子還在某會議軟件創建了一間名為“周杰預定的網絡研討會”的在線會議室,并要求肖晗進入會議,全程開啟投屏并按照語音提示操作。
在約30分鐘的會議通話中,肖晗在對方的指示下將自己中國銀行賬戶中的48427元盡數轉出。當肖晗的銀行卡余額不足后,對方又誘導肖晗在某金融平臺貸款兩筆共計32000元(第一筆為27000元,第二筆為5000元),并將32000元資金全額轉入詐騙分子賬戶內。
由于觸發限額,肖晗無法再向詐騙分子轉賬,然而,詐騙分子并未就此作罷。
“詐騙分子說還差幾千,我就給我男朋友打電話,讓他通過手機APP轉賬了7893元。”肖晗表示,直到自己徹底拿不出更多的錢,對方才作罷,“不久后有遼寧沈陽的電話說我遭受了電信詐騙,讓我報警,我這個時候才發現我被騙了,于是報警。”
同樣的騙術并不少見,有著大學文憑的劉新全是一名95后快遞員。2023年4月2日傍晚,劉新全接到一通來自黑龍江哈爾濱市的陌生電話。
“電話那頭說最近國家開始清理平臺高息貸款,還說我之前在學生時期下載的APP有違規額度,需要我清空違規額度并回收凍結。”在對方事先設計好的各種話術誘導下,劉新全選擇了相信對方。
隨后,對方指引劉新全在支付寶上搜索“xx政府網”,并在會話窗口中發送本人姓名,以及對方在電話中所說的網址。隨后,對方讓劉新全在APP商城下載“小魚易聯”APP和某投屏助手APP。
“下載之后,對方讓我打開小魚易聯并進入一個會議室,在會議室內語音指導我借款,等借款之后再在網址上與對方聯系。對方還說檢測到我的違規額度已認證,回收成功會開具結清證明。”聽到詐騙分子的話術十分“專業”且不容置疑,劉新全又按照對方要求,在網址上發送文字“本人申請歸還違規資金,申請銀聯中心下發歸還賬戶”。
隨后,對方向劉新全發送了一個銀行卡號和姓名,在對方的誘導下,劉新全向對方轉賬兩筆錢,共計15000元。直到詐騙分子不再理會劉新全,他才發現自己被騙,遂報警。“我下載過國家反詐中心APP,也接受過反詐宣傳,但沒想到騙術還是無孔不入,大家一定要吸取我的教訓。即使對方看似是所謂的‘官方人員’,大家也要提高警惕,不要輕易轉賬。”劉新全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民眾應通過‘三不要’來防范此類詐騙:不要輕信陌生電話,接到陌生來電,需第一時間通過官方渠道核實;不要開啟共享屏幕功能,否則詐騙分子會獲取到自己在手機上輸入操作的所有信息;不要向對方提供的賬戶轉賬,不要輕信對方自稱的資金會原路返回或者不會轉賬成功。”針對此類詐騙,警方曾緊急提醒。
“本來只是想發個評職稱論文,沒想到論文沒發成,還搭進去了6000多元。”?36歲的林小東是一名工作于某國企單位的碩士研究生,2021年7月,林小東因急于發表評職稱所需要的論文,于是在網上尋找協助發表論文的公司。就在林小東一籌莫展之際,一個陌生人添加上其QQ好友,聲稱可以協助發表論文。
“你這篇論文發表所需費用為4860元,需要先支付50%作為定金,也就是2430元,等論文被期刊采用后再支付剩下的費用,其余事項由我們團隊負責。”當日傍晚,林小東將自己的論文原稿發送至指定地址,并且向對方提供的銀行賬戶支付了2430元“定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21年8月2日上午,詐騙分子向林小東發送了一份PDF文件,內容為“您所寫的論文已經被期刊錄用”,上面印有期刊編輯部的印章,林小東當即向對方提供的銀行賬戶支付費用2430元。2021年8月4日中午,詐騙分子向林小東發信息稱需要繳納2000元期刊版面費,支付后,林小東從網上尋找到期刊編輯部的聯系方式并致電詢問。
在電話中,編輯部的人員稱并未收到林小東所寫論文,也從未向其發送過論文采用通知。“當時我就感覺被騙了,2021年8月5日上午,對方再次給我發送QQ消息,稱需要再次繳納3000元錢作為校稿費,我沒有理會對方,于是向警方報案,我一共被騙了6860元。”
“發表評職稱論文最好能與編輯部直接聯系,即使不得不找中介,也要注意提高警惕,一般是由作者直接向編輯部匯款。”一位曾有過發表評職稱論文經歷的受訪者告訴正觀新聞記者,發表評職稱論文并不需要支付所謂的“定金”“尾款”,“至于校稿費用,則一般會包含在版面費里。
正觀新聞記者經搜索發現,近年來,因發表評職稱論文被騙的案例并不少見。詐騙分子往往偽裝成協助發表論文的團隊,更有甚者,則偽裝成期刊編輯部,盜用正規期刊的封面并將已“發表”的論文寄給受騙者,當受騙者拿著已“發表”的論文參加職稱評定時,才發現自己早已上當受騙。
針對虛假代發論文類詐騙,北京警方曾向廣大民眾發出提醒:“由于大部分核心期刊的雜志社都在北京,為了消除被害人的懷疑,詐騙團伙往往有人專門在北京負責郵寄刊物,讓整個騙局看起來更加逼真。發表論文要通過正規的渠道,急功近利走捷徑、‘抄近道’不僅不可取,也會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2022年8月,67歲的馬蘋蘋焦急地來到派出所報警,稱自己人在家中坐,但是銀行卡里的27萬元存款卻不翼而飛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原來,8月18日,人在家中的馬蘋蘋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某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她涉及在上海一酒店與病例接觸的事件,馬蘋蘋當時否認,而該“工作人員”便提供給她一個電話,稱可能是有人冒充她的身份,讓她報警處理。馬蘋蘋撥通該電話“報警”后,電話對方自稱是反詐中心的人,并為其轉接了一個“上海市公安局”的電話,并添加了一名“辦案民警”的微信。
“電話里對方說我名下有銀行賬戶涉及了一起詐騙案,涉及金額為268萬元,被逮捕的詐騙分子交代說是我賣給他們的銀行信息,還給了我10%的提成”。聽到這些本來將信將疑的馬蘋蘋,卻在所謂的民警“氣勢洶洶”地通過微信視頻向其出示警官證后便相信了這一說辭,她十分慌張,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對方讓我與一個‘經濟科長’進行對話,說可以幫我申請資金公證清查,但想要洗清嫌疑,就得把所有的存款都轉到其他銀行卡上,如果不轉,就威脅要立刻出警抓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對方的不斷威逼之下,馬蘋蘋完全沒了主意,她先是遵從對方“這是涉密案件,不能泄密”的說法,購買了一部華為榮耀手機用于保密,“我用這部手機下載了易信APP,在會議通話里,按照對方口述的一個網址,又下載了一個名為‘安全防護’的APP。”馬蘋蘋說,在這個軟件里,她填寫了自己名下中國郵政銀行卡的賬戶信息。并通過手機銀行、去銀行大廳辦理等方式,將其他銀行卡中的資金轉存進了這張中國郵政銀行卡。
“2022年8月21日,我發現郵政銀行卡內的27萬元存款全都不見了!”馬蘋蘋這才反應過來自己被騙了,整個人又氣又惱,趕忙報了警。
無獨有偶,2022年5月,42歲的焦玉芬也接到了自己涉嫌經濟案件的“警方電話”,并被對方以需要繳納擔保金等為由騙取了27萬元。
“他們所遭遇的是典型的冒充公檢法的詐騙”,鄭州市公安局反詐支隊民警表示,公檢法部門辦案不會通過電話的方式進行資金審查或要求將錢款轉移到其他賬戶,公檢法部門也未設置所謂的“安全賬戶”,“凡通過電話、短信等要求進行轉賬、匯款操作的,都是詐騙,切記不轉賬、不匯款。中老年朋友們遇到這種電話,拿不準主意時,可以告知兒女,撥打‘110’報警,或者到最近的派出所詢問,勿要輕信網上辦案。”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網貸亂象,也淪為了部分騙子詐騙的工具。網絡申請借貸提交的真實個人信息被肆意泄露,成為詐騙“網絡溫床”。不少詐騙分子打著零征信、低息等旗號,把魔爪伸向收入低、無固定工作、征信記錄不良的“低信用”群體,讓人深受其害。27歲的建筑工人程鵬就落入了這樣的圈套。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22年3月7日,程鵬正在宿舍刷著手機消磨時間,看到“360借條”上可以申請貸款,他便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個人信息。隔天上午,他接到了一個陌生男子的電話。“對方自稱是京東金融的客服人員。詢問我是否需要貸款,隨后對方就讓我添加了他們的企業微信,微信名顯示叫劉傳勝”,程鵬回憶道。
添加微信后,程鵬收到對方發來的一個網址鏈接,他按照要求通過鏈接下載注冊一個名叫“京鑫通訊”的APP軟件。“之后我登錄軟件在上面填寫了我個人信息、貸款的銀行賬號以及我需要貸款的20萬金額”。
一番折騰之后,劉傳勝告訴程鵬,申請通過,20萬貸款已下款了,但程鵬在進行提現的時候發現無法操作。詢問后對方稱需要他再交1999元注冊會員才能提現。此時程鵬還不疑有他,利落地給劉傳勝提供的銀行賬戶轉去了1999元,然而20萬貸款仍然無法提現。“對方稱是由于我自己的銀行賬號填寫錯誤,貸款被凍結了,需要我交5799元的保證金”,程鵬再次將這筆錢轉了出去。
“7個工作日內給你下款”,得到這樣的回復后,劉傳勝便沒了聲音。3月9日上午,又有一個陌生男子致電程鵬,稱只要他轉賬4萬元,就能幫他處理貸款被凍結的事情。這時候的程鵬,意識到自己可能上當了,隨后他接到了反詐中心的提醒電話,這才讓他真正確信自己被騙了。
本想要貸款卻被騙了7798元,程鵬十分懊悔,自己不該輕信這樣的網絡貸款騙局。
“很多人覺得這些電信網絡詐騙案聽上去似乎離自己很遠,其實它很有可能隨時發生在你的生活里。過去我們曾遇到過多次民警上門勸阻受騙人不要輕信騙局、盲目轉賬,卻反被擋在門外當成騙子的案例,所以不僅自己要有防騙意識,如果警察親自上門勸阻,務必要聽勸”,鄭州市公安局反詐支隊民警告訴記者。
2022年,全國共破獲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46.4萬起,成效顯著。但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伎倆不斷“與時俱進”、手法不斷翻新,電詐犯罪形式依舊嚴峻復雜。
詐騙手法雖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國家反詐中心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牢記“三不一多”原則,即:未知鏈接不點擊,陌生來電不輕信,個人信息不透露,轉賬匯款多核實,才能更好地守住錢袋子。(為保護受害者隱私,文中均為化名)
正觀新聞記者 岳炎霖 古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