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美國2023年《國家情報戰略》正式發布。這是拜登政府在國家安全領域出臺的又一重要政策。美《國家情報戰略》提出了加強戰略競爭、創新人員招募、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盟友合作、應對跨國挑戰、增強彈性適應等6項目標。這個戰略情報遏華的用心昭然若揭,折射出“美式安全觀”在面對當前復雜安全形勢時的歇斯底里,暴露出寄生于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不合時宜的四種危險思維。
美國2023年《國家情報戰略》
冷戰已經結束30多年了,美情報界一些人身子進入了多極化的新世界,腦子還停留在兩極對抗的冷戰舊時代,一直在尋找一個可以大展身手的“完美對手”。一個時期以來,美情報界將中國視為對內拉抬身價的“工具箱”、對外掩飾安全困境的替罪羊。從組建“中國任務中心”到叫囂重建在華情報網,從發動針對華裔學者的“獵巫行動”到威逼各國對華脫鉤斷鏈,美情報部門熟練運用冷戰時代的策略手法,樹起一道阻隔全球繁榮與發展的新“鐵幕”。
中國不是當年的蘇聯,依靠情報手段遏制孤立中國更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世界人民曾深受動蕩分裂的冷戰之苦,任何重啟新冷戰的企圖,必將招致世界各國的共同反對。
追求自身安全,忽視共同安全,將國家間的競爭合作視為簡單的零和博弈,這是“美式安全觀”根深蒂固的頑瘴痼疾。我們看到,面對金融危機,美國激進加息,收割全球;面對供應鏈挑戰,美國濫用長臂管轄,揮舞制裁大棒;面對全球公共危機,美國放任新冠流行,破壞國際合作;面對恐怖主義回潮,美國頑固堅持雙標,企圖禍水東引。
在21世紀的今天,美國依然奉行你輸我贏、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這樣只會讓各國陷入互不信任的“囚徒困境”,最終使美國自己變得更不安全。“美國優先”已經成為世界動蕩、生靈涂炭的禍根亂源。
形成與全球霸權相稱的安全塑造能力,是美情報界孜孜以求的目標。早在二戰期間,戰略情報局(中情局前身)即提出,要實施宣傳影響和顛覆行動,塑造戰后世界格局。1948年,中情局發起“佐林計劃”,深度干涉意大利選舉;1953年,中情局實施“阿賈克斯行動”,顛覆伊朗摩薩臺政權。2003年起,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接連發生“顏色革命”,美情報部門被認為是隱藏在幕后的重要推手。
美國中情局拉攏盟友、收縮戰線、遏制中國,以“情報+外交”巧實力維護日漸衰落的美國霸權。但無論方式手段如何變化,美式霸權的底層邏輯不會變,對他國的傲慢與偏見不會變,單邊主義、唯我獨尊的做法正在引發國際社會越來越強烈的批評和反對。
所謂建立“聯盟和伙伴關系”,實則是脅迫他國選邊站隊,將有關國家牢牢捆綁在美國的情報戰車上。在俄烏沖突中,美情報部門為固化“反俄同盟”,圍繞歐洲能源供應鏈大做文章,“北溪管道事件”至今仍然“迷霧重重”。在亞太地區,美國強推“印太戰略”,糾集“五眼聯盟”“四邊機制”“三邊安全伙伴關系”,打造一個個情報小圈子,逼迫各國加入反華大合唱。
做美國的情報盟友不僅要心甘情愿充當“棋子”,還要隨時接受“老大哥”無微不至的“特殊關照”。據媒體報道,美國家安全局長期監控盟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歐洲某國建立覆蓋周邊的技術竊密基地,甚至要求該國情報部門協助美方監視本國政府官員。如此匪夷所思的要求,只能來自于美國這樣的“奇葩盟友”。
2022年9月“北溪”管道爆炸海域畫面
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合作是歷史潮流,共贏是人心所向,只有各國行天下之大道,才能確保世界的安全與和平。我們奉勸美國情報界,對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世界多一些思考、多一份清醒,不要沉浸在逆流而動的執念和迷思當中,一切仇華遏華的所謂“戰略”,都只能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