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目睹一名老人離世,他開始學救人
馮海河:從急救小白到“急救天團”隊長
親眼看到一名老人倒在街頭,圍觀者沒人懂得急救知識,錯過了寶貴的搶救時機,老人最終不幸離世,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律師馮海河選擇成為一名急救宣講公益人。
十余年里,作為鄭州市紅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務隊隊長的馮海河和2000名隊友進行了2000多場急救技能培訓。近年來,馮海河和隊友還擺起了“急救地攤”,在社區、商場、街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9月6日,記者對話馮海河。為何本職是律師,卻將急救知識宣講作為生活日常?十余年的“急救生涯”中,他又有什么故事與心路歷程?本報為您一一講述。
不懂急救的他街頭目睹一名老人去世
記者:什么樣的原因讓您成為一個急救人?
馮海河:因為我目睹了一名老人的意外離世,而我什么都做不了。
那是在2009年夏天,我帶著孩子去超市買東西,路過棉紡路嵩山路口時,發現馬路中間圍了許多人,我就上前去看看什么情況。當時看到一個老太太臉朝下趴在地上,那會兒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路邊沒有遮陰的地方。我感覺這個姿勢時間久了肯定要出問題,就想給老太太翻個身,讓她能呼吸順暢些。
馮海河跪在地上示范心肺復蘇動作 受訪者供圖
我剛走到老太太身邊蹲下身去,還沒動手,人群中有個年紀大的老人提醒我說:“你先別動她,你要不會救人,暫時先別動。”
那時候我才30多歲,也沒學過急救,聽到這話我猶豫了。于是我打了120,然后翻老太太的毛線包,找到她家的地址和固定電話,但是電話一直打不通。很快警察來了,120也到了現場,但很遺憾的是,老太太已經沒有了呼吸。
如果有人懂急救,或許還能把老人救活。這件事對我沖擊很大。我雖然在法律領域很專業,但是在當時要救人的情況下,一點用都沒有。我接觸急救領域之后了解到,當時立馬心肺復蘇或許能把那個老太太救活。
學會急救,他還普法讓大家“敢救人”
記者:為了成為一名急救人,你都做了哪些工作?法律知識的普及對于志愿服務有沒有幫助?
馮海河:你能想象嗎?30分鐘,我們就能夠掌握這種挽救生命的技能。如果遇到有人突發骨折、溺水、外傷、爆炸、車禍……急救知識都能教你怎樣應急處理,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去了解并且掌握這項技能,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先從律所、同行開始,先是在行業里影響了一部分人,之后越來越多的朋友、同事和我一起加入到紅十字會里來學習,好多人也都成了志愿者。
時間久了我就發現,在志愿服務的同時,相關法律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遇到緊急情況時,部分人不太敢出手相助,很多時候也是出于對自我安全的考慮,不太明白相關法律知識。
我們要做的,就是從法律角度,把這個道理給大家說清楚。
記者:如何從法律角度消除大家在伸出援手時的顧慮?
馮海河:從民法上來說,有一個詞叫無因管理,也就是說我對你沒有管理的義務。假設路上有一個小孩走丟了,我發現之后看著他,守著他,這個過程中他出了意外,我是不需要負責的,因為從法律上這個事不歸我管,我沒有這種義務,因此也不需要承擔責任。
還有一個詞叫作緊急避險,比如在街邊,我看到有個人站在機動車道上快要被車撞了,我拽他到安全區域的時候把他胳膊拽脫臼了,再嚴重一點造成他的肌腱撕裂,那我要不要承擔責任呢?
如果我不拽他,他就可能在機動車道中被撞,出現危險,而我帶著救人的目的,為了避免他遭受更大的損失,在施救過程中給他造成了一些小的損失,這種情形我是不承擔責任的,法律是有規定的。
通過我們對法律條例的講解,消除大家的顧慮,讓更多人敢去施救,知道怎么去安全施救。
第一次為人做心肺復蘇時,他有點慌
記者:第一次憑借急救技能把人救活是什么時候?還記得當時情形嗎?
馮海河:2016年4月5日,這個日期雖然已經過去了7年,但是當時救人的場景,就像刻在我腦海中一樣清晰。
那天早上,我原計劃坐飛機去成都出差,就在中原區一個公交站牌打出租車的時候,看到一名中年男人弓著腰,手捂著肚子。我看他的狀態似乎不太舒服,就上前詢問。還沒問幾句,他就像失去支撐一樣,身體慢慢往地上栽下去,我就急忙撥打120,并打開手機錄像。
當時我拍他、大聲喊他,都沒有反應,我就伸手摸他的頸動脈、臉貼鼻子檢查,他沒呼吸、沒心跳,按我們的專業判斷就是已經無意識了。我就開始給他做心肺復蘇,這一過程中我聽到身后有個女聲說:“有硝酸甘油,用不用?”我顧不上回頭看是誰,接過藥我就把藥放到那人舌頭底下了。
急救有個說法叫作“黃金4分鐘”,在病人呼吸剛停、心臟停跳時,4分鐘之內對病人實施救援,就能極大增加成功率。當時我是在2分鐘之內給他做的心肺復蘇,按了一會兒,他就醒過來了。120到了之后,我就趕緊去趕飛機。
救人的時候其實也有點慌,雖然我練習急救許多年,但那是第一次碰見實例,能不能救活也沒十足把握。幸運的是,通過我所學的急救知識,我把他救活了。到現在,我們服務隊已經救活了11個人。
“擺地攤”教大家學急救
記者:你提到志愿服務“三獻三救”,具體是指什么?
馮海河:我們當下的志愿服務是以紅十字會的“三獻三救”為主。“三獻”包括獻血、獻造血干細胞、獻遺體器官,而“三救”包括應急救護、應急救援和人道救助。
其中,“三救”所包含的應急救護就跟我們當前做的“急救地攤”有關,我們向大街上的人們科普急救知識,雖然街頭人來人往,但只要駐足一會兒就能學到點東西。
急救救護+法律保障,這個在全國來說,我們是首創,也是獨創,主要是醫學界和法律界的一種聯合,醫生們具備救護知識,我們提供法律保障。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法律層面普及急救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保障急救人員的權益不受到損害,只有為救護加上法律保障,才能讓急救人員更加放心施救。
“人人學急救,人人會急救,人人敢急救,人人得急救。”我們的工作,就是讓人人敢于急救,沒有后顧之憂。
記者:從一名職業律師到成為帶領2000余人的“急救天團”的隊長,十余年投身急救服務,你的初心是什么?
馮海河:其實我現在的主業仍是律師。2009年,我接觸到急救沒多久,恰巧遇上河南省圖書館舉辦活動。活動中有各行各業的工作者,有律師、法官、檢察官等,當時我就給大家分享急救知識,大家覺得很有用,都主動學,也帶動了更多人去傳播。
2014年5月8日,也就是世界紅十字日,我們最開始的這一批人,在鄭州市紅十字會的見證下正式成立了法律工作志愿服務隊,目前為止隊員有2000余人。
掃碼看視頻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宋瑩玉 梁宸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