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中華文化的延續發展離不開包容和創新——訪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中江

          2023-09-18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文明的包容性是文明海納百川的一個體現,也是文明汲取豐富營養而不斷壯大的根本所在。”談及人類文明的傳承,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鄭州大學哲學學院(老子學院)院長,中華孔子學會會長王中江有感而發。

          王中江認為,具體來說,黃河文明的特點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古老性、悠久性、連續性,以及包容性和創新性等。談到包容性,中國文化從遠古開始到了近代,其實是一個不斷擴展的過程。從早期三代文明的不同區域的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百家子學的興起,奠定了中國文化在以后幾千年發展的源頭活水。百家子學比如說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現在成為世界漢學研究的對象,創造性和包容性都非常強。經過東周時代的突破之后,中國文化的發展從漢代發展出經學,包括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到了魏晉時期又發展出玄學。到了唐代,隨著佛學的發展,產生許多宗派,這些學派后來又傳到韓國和日本,成為東亞佛學發展的一部分。到了宋明時期,新儒家的興起催生出眾多學派,比如北宋五子中,周敦頤的理學、河南洛陽的洛學和西安的關學等,都是包容性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又有王陽明的心學學派和清代考據學的發展,這樣的包容發展有一個自我的主體性和自身的連續性,外來文化被不斷地吸收到中國文化自身的體系里面,從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

          “創新是人類文明發展最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動力。”王中江說:“人類文明在不同地域的發展,其實都是通過創新建立起來的。比如我們要解釋世界、理解世界、改變世界,我們要建立好的秩序,要過好的生活,包括技術的發展,這都是通過文明的創新來實現的。我們人的好奇心,人對自我實現的追求,和人類文明的協同發展,就創新的原動力。中國自古以來在長期的農業社會里面,可以說文明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我們過去講中國文明的長和高,一個是它的長度,一個是它的高度,這樣豐富深刻的文明是不斷創新形成的。包容可以說也是創新的一種方式,包容才可以開放,才可以不斷地創新。”

          王中江表示,所有的創新其實都需要一個不間斷的過程,需要持續積累,特別是像人文學科和科學的基礎學科,它不能在短期內看到實效。所以,我們渴望創新、努力創新,但是我們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完全考慮時效,它需要積累,通過積累產生突破和超越。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王紅/文 李炎/圖

          分享到: 編輯:朱琳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