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黃河文化是中國文明歷史主根主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

          2023-09-18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從史前發展到各個王朝的更迭,絕大部分都是以黃河流域為舞臺,我們的農業起源、政治制度、思想信仰也都是在黃河流域形成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表示,黃河文化是中國文明歷史主根主脈是有理有據的。

          王巍介紹,在距今一萬年左右,黃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粟和黍的栽培,是世界范圍內最早的。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分化。隨后,階級出現,王朝、國家誕生。在精神層面方面,在6000多年前位于黃河中游地區的濮陽西水坡遺址,就已經出現了用蚌殼堆積的龍的形象,并逐漸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距今5300年前后的鞏義雙槐樹遺址,最高等級的建筑在最內的環壕內,突破了以廣場為中心的格局,出現了中軸線、左右對稱的雛形,這種理念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的紫禁城。

          在王巍看來,與世界其他大國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有三大特征,連綿不斷、兼收并蓄、多元一體。

          王巍表示,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雖歷盡艱辛磨難,但政治發展脈絡清晰可循,文明傳統歷久彌新,具有突出的連續性。

          在兼容并蓄方面,中華文明吸收了很多外來文明,譬如,我們的祖先在距今5000年左右時已經掌握了用千度以上高溫燒制陶器的技術,當冶金術從西亞傳入黃河中游地區,人們開始用陶范制作青銅器,誕生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青銅文明,這是一個吸收再創新的過程,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點。

          談及多元一體,王巍介紹,距今6000年左右,長江中下游、黃河流域、遼河流域的文明化進程開始提速,出現社會分化、人口增加,形成中心性的遺址,社會內部出現了不同的階層。5000年前后,尤其到4500年前后,各個區域文明開始逐漸地匯聚成一體,特別是一些共性的因素在5500年到5000年起點開始出現,譬如對龍的崇拜、以玉為貴的理念。這就說明這些區域文明時間存在既獨立發展又相互聯系的關系,形成了早期中華文化圈。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競昳/文 李焱/圖

          分享到: 編輯:朱琳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