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是一個時代,不是某一個人,是那個時代的一群精英,共同創造了黃河文化或者叫黃河流域、黃河中游地區古國時代和古國文明。”21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首先登臺,他以《考古發現所見黃帝時代的文明與社會》為題,用豐碩的考古成果,呈現了仰韶時代的文化與社會,梳理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脈絡,展示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積淀的文化基因和文明圖景。他們的演講深入淺出,發人深省,引人入勝,催人奮進,引得現場聽眾熱烈掌聲連綿不斷。
關于黃帝記載,很多歷史文獻都有記載,但是對于黃帝時代究竟是哪一個時代,學術界一直是持有不同意見,在論壇現場,王巍把在探源工程當中關于黃帝時代文化和社會,用廟底溝遺址、雙槐樹遺址、鑄鼎原遺址、青臺遺址、孟津妯娌遺址等大量考古遺址的發掘成果進行了例證。他認為, 5500年前到5000年前這個這段,黃河中游地區文化快速發展,社會出現明顯的分化,所以考古學一般把這個時代認為是黃帝時代。“大約在6000年前左右,黃河中游地區在農業發展基礎上,精神生活逐漸豐富起來,開始有了對龍的信仰,以北斗星為代表形成了對宇宙的認識,同時開始出現了地位貴賤貧富分化。”
?5500到5000這個時間,發展中心從河南西部遷移到河南中部鄭州西部這一帶,這一時期社會分化更加嚴重,有了成組的高等級建筑,而且這高等級建筑規制可以看出中軸線的雛形,前后幾進院落這樣一個格局,反映當時社會出現了權貴階層,進入到了古國時代。我們認為這個古國時代就是黃帝炎帝活動活躍的時期,從這個時期開始一直到堯舜禹,所以這個時期形成宇宙觀、龍的信仰等等,對后來包括宮室制度、中軸線理念,對后來的我們中國幾千年相應的宇宙觀、信仰和宮室制度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這也是考古發現能夠證明的黃河流域文化是中華文明主根主脈。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楊宜錦 /文? 馬健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