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是我市加快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的現代化城市的重要依托,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城市生活全新期待的實踐路徑,既事關民生保障,又攸關經濟發展。昨日上午,7個城中村改造項目集中開工,標志著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按下“加速鍵”。
昨日,鄭州城中村改造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航空港區分會場,工程車整裝待發
首批城中村安置房建設換擋提速
我市此次集中開工的城中村改造項目主要是前期已經拆遷,正在實施的拆除新建類項目,涉及航空港區濱河新居、高新區趙村、中原區趙坡、金水區陳砦、二七區荊寨紅花寺、管城區姚莊郎莊、惠濟區古滎7個城中村,共建設安置用房約163.8萬平方米,總投資127.12億元,2026年底完成建設。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鄭州被列入35個國家政策支持的試點城市之一。
我市認真領會國家有關政策精神,立即組織召開專題會議,深入抓好貫徹落實,并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城中村改造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精干力量組建工作專班,設立了綜合協調推進、征收安置、規劃土地、資金保障、產業發展等5個工作組,統籌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確保各項工作有抓手、聚合力、高效率。
根據國家出臺的指導意見,結合省委、省政府有關要求及我市實際,我市第一時間制訂了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實施方案,以及歷史文化傳承保護方案、優化提升規劃設計政策措施等,市委、市政府已多次專題研究,并向省委、省政府進行了專題匯報。
具體舉措上,我市將城中村改造與房地產市場調控、保交樓、征收安置問題整改等有機結合、系統謀劃、綜合施策,實現保民生、穩投資、促增長的綜合成效。
“消化存量控制增量”堅持“非必要不拆遷”
我市此次城中村改造的重點是“消化存量、控制增量”。對于已拆遷項目,在加快建設改造進度的同時,積極采取“建設+租賃+購買”及貨幣化組合安置方式,確保盡快實現首套房未回遷群眾戶均1套安置住房;對于城鎮開發邊界內尚未改造的城中村,嚴格落實國家提出的“先謀后動、動則必快、動則必成”要求,按照“非必要不拆遷”原則,建立項目準入和審核機制,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對經過論證確需拆除新建的,堅持成熟一個改造一個,明確資金平衡方案后,做好新增拆除新建類項目的管理和實施,并積極創新改造模式,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鼓勵支持民間資本參與。
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資金,資金從哪兒來?
據市城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堅持多渠道融資模式,積極搶抓國家關于城中村改造的支持政策,用好中央補助、政府專項債券、專項借款、銀行貸款“四種模式”,主動與國開行、農發行及國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密切對接,加快推進資金落地,為項目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接下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發改委、財政、金融等部門分兵把口,全面加強與上級對口部門的匯報,多方爭取政策支持。
創新改造方式 提升市民幸福感
堅持以提升市民幸福感為切入點,我市將城中村改造與城市更新工作有機結合,切實消除安全風險隱患,著力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高效綜合利用土地資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歷史文化保護,進一步擴大城市發展空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動城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把鄭州建設成為宜居、韌性、智慧現代化城市。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李愛琴/文 李新華/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