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截至10月底,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018億元,同比增長22%。根據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今年9月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我省2022年研發經費支出達到1143.26億元,增速12.2%,連續7年增速超10%,河南創新發展已全面起勢,正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最顯著的標識。
中原科技城在全國279個科技城中排名31位
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建設的核心支點。一體推動省科學院重建重振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三合一”融合發展,依托省科學院創新平臺建設研發實體39家,總數居全國省級科學院首位;引進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一批一流大學在中原科技城設立鄭州研究院,中原科技城在全國279個科技城中排名31位。
市場化運營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河南省技術交易市場、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洛陽分中心、周口分中心相繼揭牌。加快建設中原醫學科學城、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集群,5位院士受聘首席科學家,首批10個研究所入駐,形成“一院一城一產業集群、醫教研產資五位一體”融合發展格局。高位布局推動“中原農谷”建設,核心區入駐省級以上科研平臺27家,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一期建成投用,神農種業實驗室正式入駐,中原農谷立法工作有序推進。
我省國家級創新平臺達到171家
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取得突破,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項目正式啟動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中入列13家,由河南師范大學牽頭建設的抗病毒性傳染病創新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實現了我省高等院校牽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
5家工程研究中心納入國家新的管理序列,新增9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我省國家級創新平臺達到171家。
緊盯國家戰略目標和我省產業發展需求,建設省實驗室16家、產業技術研究院4家、中試基地36家,省實驗室協同創新體系不斷拓展優化。
我省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位居全國第6
截止目前,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四有”(有研發機構、有研發人員、有研發經費、有產學研合作)覆蓋率達56.19%。強化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依托龍頭企業建設28家創新聯合體,“瞪羚”企業達454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2.6萬家,總數位居全國第6位,形成企業創新發展雁陣式格局。
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進政策性科創金融,全省“科技貸”累計支持科技型企業2604家(次)、150.89億元,“專精特新貸”累計支持專精特新企業848家(次)、83.8億元,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力度顯著提升。
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
李蓬、張鎖江、王耀獻、戴玉強、于魁智、夏元清等具有深厚專業功底和豐富管理經驗的行業領軍人才先后受聘擔任河南高校校長(院長),為河南高等教育加快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簽約高質量人才合作項目1800余個。大力實施中原英才計劃(育才系列),遴選中原學者9名、中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9名、中原科技創業領軍人才20名。
青年人才競爭力提升明顯,鄭州大學徐明亮教授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首批省自然科學基金杰青、優青項目中,26人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81人獲批國家級項目資助。
啟動實施19項省重大科技專項
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全省7大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28條重點產業鏈,加強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完善我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體制機制,啟動實施19項省重大科技專項、203項省重點研發專項,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帶動產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
宇通公司突破了高效高密度電機系統、高集成度動力傳動系統等5項關鍵技術難題,為我國電動商用車的大批量推廣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中船重工七二五所突破了焊接工藝工程化應用難題,高品質冷軋鈦帶卷產品實現了國產化替代,帶動我省鈦產業上下游整體協同發展。
已形成“3+3”科研院所發展格局
加快推進科研院所重塑性改革,省社科院、省地質研究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省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學科學院共同形成“3+3”科研院所發展格局。
在全省推行由省市縣三級科技管理部門組成的科技服務綜合體,充分征集各類創新主體科技創新需求,提供精準高效科技服務。完善創新項目“征集、入庫、出庫”制度,設立重大項目項目庫,改變一次性遴選方式,建立月審核、月論證、季論證、隨機論證相結合的項目遴選機制。開展財政科技經費“直通車”“包干制”改革,充分下放科研經費支配權限,啟動科研經費直撥改革試點,撥付周期由4個月以上縮短至21天。
完善科技成果獎勵體系,開展創新生態評估考核,營造尊重創新創造的濃厚氛圍。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袁帥 見習記者 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