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歷時兩個多月的2023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系列活動圓滿落下帷幕。
黃河文化月期間,“致敬香玉”紀念人民藝術家常香玉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精彩紛呈,讓人印象深刻。活動期間,市民用心感受著鄭州這座城市對藝術家的尊重,釋放出融融暖意。
紀念常香玉誕辰100周年活動上,小香玉在演唱
德藝雙馨 “百年再香玉”
今年是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先生百年誕辰。10月24日夜,由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中共鄭州市委宣傳部、中共鞏義市委、鞏義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河南衛視《梨園春》欄目承辦的“百年再香玉”河南衛視《梨園春》特別節目紀念人民藝術家常香玉誕辰100周年專場晚會,在鞏義常香玉紅色藝術紀念館廣場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戲曲藝術家代表、各豫劇流派領軍人物、常派弟子紛紛登臺,演唱常派經典,向常香玉致敬。晚會現場吸引戲曲愛好者5000余人觀看。節目于10月29日晚在河南衛視播出。其間,《河南衛視》《梨園春官方》等官方視頻號發布的“百年再香玉 梨園春特別節目”宣傳視頻,轉發瀏覽量達10萬余人次。
豫劇皇后 后繼人才涌
近段時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綜藝頻道《來故居聽書》欄目來到鞏義,錄制了一檔時長85分鐘的《走進一代“豫劇皇后”常香玉故居》節目(上、下集),以評書形式講述人民藝術家常香玉的傳奇人生。該節目于10月27日、29日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兩次,并在央視頻進行同步直播,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1923年秋,常香玉出生在河南鞏縣(今鞏義市)的一個貧困家庭。童年時,常香玉就十分喜愛豫劇,8歲開始跟隨父親拜師學藝。長大以后,她獨創了常派真假和聲體系,被譽為“豫劇皇后”。長期以來,她致力于培養后繼人才,將自己的藝術經驗和技巧傳授給學生們。其代表作《花木蘭》《烤紅》《斷橋》《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人歡馬叫》等,久演不衰。
常香玉“在70多年的藝術實踐中,善于繼承、勇于創新,創立了獨樹一幟的常派藝術”。這是來自《國務院關于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的決定》中的描述。
1982年,常香玉在鄭州祭城鎮為群眾演唱
致敬大師 梨園春常駐
黃河文化月期間,在鄭州這片熱土上,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告慰香玉大師。鞏義市委宣傳部、鞏義市文聯組織鞏義市戲劇家協會,舉辦“致敬香玉大師 弘揚常派藝術——紀念人民藝術家常香玉誕辰100周年”公益演出活動,把系列活動推向了高潮。演出于11月7日在鞏義市文化廣場舉辦,吸引戲曲愛好者2000余人現場觀賞。
常香玉故居位于鞏義市河洛鎮董溝村。進了鞏義市董溝村拐彎上坡,有一個平常的農家小院,黑漆木門,簡樸素雅,輕輕一推,吱扭作響,文化的氣息便撲面而來。故居內展示有常香玉生平事跡資料和圖片,還有一些老物件,灶臺、面甕子、老箱子和柴床等,每一樣都有著歲月的印跡。
文化馨香 瑰寶永傳承
許多人都說,常香玉最杰出的一部劇目是一架戰斗機。她用義演掙來的錢買了一架飛機捐給國家。
1951年,28歲的常香玉在西安看到志愿軍傷員非常受感動,她想:“志愿軍在前方流血犧牲,難道我們在后方不可以多流一點汗嗎?”她下定決心,要用義演收入捐獻一架戰斗機。
1951年8月7日,常香玉和丈夫把3個年幼的孩子送進西北保育院全托后,帶領“香玉劇社”59名演員從西安出發,踏上了義演之路。劇社先后經過開封、鄭州、新鄉、武漢、廣州、長沙6個城市,義演《花木蘭》《拷紅》等178場,觀眾達32.2萬人次。
1952年2月7日,常香玉把義演所得15.2億多元人民幣匯給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委托購買一架蘇制米格15戰斗機,捐獻給志愿軍空軍。
提起常香玉大師,人們關注的早已不是她卓越的表演技巧,而是她的品德和精神。“戲比天大”貫穿了她的一生。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離世。“唱戲先做人、無德藝不立”,這種傳承,使得豫劇成為覆蓋面最廣的劇種之一,也已成為中原的一張名片。
鄭州,正笑迎八方來客,展示著歲月沉淀的韻味和文化的馨香。
記者 李曉霞? /文?鞏義市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