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魁,1981年出生,2010年10月參加工作,現任鄭州市公安局交警十一支隊二大隊大隊長。從警13年,馬魁從一點一滴做起,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用專業、真心、奉獻,書寫著一名基層執勤交警的初心和使命。
向著危險區域出發
“穿上了這身警服,就注定要擔起‘為人民服務’的使命,讓群眾在路上看到我們時感到有安全感”。這是馬魁對自己工作的要求。
馬魁一米八六的大個子,穿上警服更顯得帥氣,干起工作來既有“愿沖、敢沖、能沖”的精氣神兒,也有面對突發情況時臨危不懼,妥善處理的睿智。
2022年6月的一天早上6點,馬魁駕駛警車在轄區開展常規巡邏時,一處忽然升起的黑煙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急忙加大油門趕去查看,原來是一處臨街夜市攤著火。
“你有沒有受傷?里面還有沒有其他人?有沒有易燃物?”馬魁一邊詢問從夜市攤跑出來的群眾,一邊向指揮室匯報,請求消防部門救援。
由于著火點內有煤氣罐隨時可能爆炸,且臨近的長椿路停放多輛機動車,陸續又有晨練的群眾趕來圍觀,形勢十分危急。
馬魁立即采取防護措施,疏導圍觀群眾,對臨近的長椿路、冬青街進行臨時交通管制,禁止無關車輛及人員靠近。很快,消防車趕到及時控制住火勢,支隊增援警力對周邊道路進行有效管制疏導,避免了群眾聚集和次生事故的發生,為及時救援贏得時間,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百噸王”必須管好
“每個借口和理由,都為隨時會發生的交通事故埋下隱患。”相對于其他的警種,交警的工作更多的是日復一日的路面執勤執法。平穩、有序的交通秩序、讓群眾滿意的交通環境,靠的就是“以時積日、以日累月、以月保年、穩扎穩打”的工作理念和一次次的服務群眾、一起起的查處違法行為,消除安全隱患、一句句的交通安全宣教。
在執法過程中,馬魁遇到過很多當事人不配合、不理解執法的情況,特別是大家口中的“百噸王”這類嚴重安全隱患的“馬路殺手”,駕駛人講述著自己為了生活、迫于生計的現狀,多拉一些、闖個紅燈無非是為了能多跑一趟、多掙一些養家糊口的錢。他知道,每個借口和理由,都為隨時會發生的交通事故埋下隱患。
“我非常理解你們,但咱不能為了多拉一趟,把安全都不要了啊。意外往往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意外也不會去挑人,不會看你可不可憐、生活容不容易。萬一發生交通事故,可不是多拉這一趟能換來的”。
“違法行為不過崗”
發現一起,治理一起,教育一起。他把執法崗位作為普法宣傳的陣地,耐心的講解,消除違法當事人的僥幸心理,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并予以改正。
作為大隊長,馬魁在帶領大隊做好日常交通管理的同時,積極探索適應新形勢下的交通管理模式和方法。
科學大道瑞達路口作為高新區最重要的路口之一,人車流量特別大,特別是早晚高峰時段,必須確保每一個信號燈的最大通過率,否則,非機動車、行人聚集在一起,進而影響科學大道、瑞達路沿線的通行,甚至影響進出高新區的車輛流速。
為了確保這個路口交通秩序,馬魁堅持在早晚高峰時期值守在這里,分析人、車、路動態。他發現,路口快速通行的關鍵是“非機動車和行人”,他調整該路口交通管理模式,和大隊同事們一起勸導非機動車、行人遵守交通信號通行。讓騎電動自行車的 市民戴好頭盔,做到“違法行為不過崗,發現一起治理一起教育一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嚴格執法和耐心勸導,這個路口的交通秩序明顯好轉,人、車各行其道互不干擾,所有經過路口的交通參與者節省了時間,也保證了路面的通行順暢秩序良好。
13年的入警生涯,馬魁從青澀的小伙兒到游刃有余處理各種交警日常業務的出色交警,不變的是對公安交管工作的熱愛和始終把群眾的安危和利益放在心中的情懷。他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書寫著一名基層執勤交警的無悔青春!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徐富盈 通訊員 常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