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嵩山春意盎然,天朗氣清。登封市作家協會主席顧君義攜15名成員,走進嵩陽街道崇福路社區居委會嵩山木雕展示傳習館,開展“探尋非遺嵩山木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主題采風活動。通過專訪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振北,深入挖掘這一千年技藝的歷史脈絡與文化精髓,見證其在當代的守正與創新。
踏入傳習館,原木清香沁人心脾,上百件木雕珍品陳列其間,訴說著創作者的匠心獨運。作為登封市政協委員、河南省非遺嵩山木雕代表性傳承人,王振北向采風團介紹了作品的創作歷程。從歷史人物到神話傳說,從龍鳳異獸到花鳥魚蟲,作品題材包羅萬象,技法涵蓋陰雕、陽雕、淺浮雕與線雕,以象征、比喻等藝術手法賦予木頭深刻靈魂。
“嵩山木雕始于先秦,歷經千年傳承,融南北技藝之精華,獨樹一幟。”王振北表示,中岳嵩山作為“中華民族的父親山”,三教薈萃、文化深厚,為木雕藝術提供了豐沃土壤,工匠們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和對美的執著追求,在木材上雕琢出精美的圖案,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
每一道紋路都是歷史的切片,每一次創作都在表達心聲。王振北作品既承襲傳統建筑群中的禮制與宗教文化,又融入時代主題,很多作品彰顯了愛黨愛國情懷與傳統文化復興的時代印記。
活動中,王振北強調:“嵩山木雕的傳承離不開黨的引領與新時代的文化復興。”他介紹,木雕藝術在古建筑群中跨越近2000年歷史,保存種類之多、內涵之豐富世所罕見。如今,通過融合現代審美與創新技法,這一古老技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上午11時,采風團于嵩山木雕藝術研究所前合影留念。登封作協主席顧君義總結道:“藝術都是相通的,一切藝術成就的取得都蘊含著創作者的心血、智慧、思想與審美意識。王振北先生的工匠精神與創新意識值得學習。作家當以筆為刀,記錄嵩山故事,傳承文化根脈,創作有靈魂、有溫度的作品。”
記者 蘇瑜 通訊員 顧君義 焦巧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