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看見鄭州|構筑產業“強磁場” 引來四方“千里馬”

          2025-05-12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鄭州輕工業大學年輕教師李飛,了解到鄭州和鄭州輕工業大學的人才政策,博士畢業后義無反顧選擇回鄭。

          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鄭州以“鄭聚英才計劃”為牽引,打出一套人才“引育留用”組合拳。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29萬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5331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713人;持續實施青年創新創業行動,落實“1131”專項服務措施,已為大學畢業生開拓有效就業崗位7.08萬個;完成職業技能培訓9.02萬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5.4萬人。

          服務留才 打造全鏈條人才生態圈

          5月10日,鄭州花園路萬達坊青年人才專場招聘會現場人頭攢動,線上線下167家企業攜9100個崗位集中“招兵買馬”。

          鄭州科技學院大四畢業生劉曦手握簡歷,在人群中穿梭尋覓合適崗位。“我已經投遞了10多家企業,希望今天能有好結果。”據悉,當天到達現場求職者共計580余人,向企業投遞簡歷165人,初步達成意向76人。

          招聘會搭建對接溝通平臺,也是鄭州市深化人才服務創新、構建多層次人才生態圈的生動縮影。截至3月31日,全市各招才引智成員單位共開展各類引才活動53場(線上11場,線下42場),提供就業崗位211320個,達成就業意向56479人。共引進各類重點人才29801人,引進人才項目7個,投資金額86.03億元。

          產業聚才 城市發展與人才同頻共振

          引進一個人才,集聚一個團隊,培育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

          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團隊,打造全球領先的先進智能無人飛行器研發中心;引進宇通自動駕駛研究院團隊,帶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5G自動駕駛、人工智能、云計算研究機構和企業落戶中原科技城,形成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產業集群……

          鄭州市持續推動人才政策迭代升級,先后制定“一事一議”引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等19項配套政策,先后引進李明等頂尖人才25名,聘任施一公、徐兵河等10名院士專家為鄭州市“特聘顧問”,精準靶向引進一流領軍人才621名。這種“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邏輯背后,是鄭州推動“產業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

          鄭州聚焦智能終端、汽車制造、人工智能等20條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發展,制定落實龍頭企業人才自主認定、柔性引才、卓越工程師培養等政策機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800家、科技型企業超過1.3萬家,引進骨干人才2105人,高技能人才3年翻一番、達到103.4萬人。

          政策惠才 持續發力護航人才逐夢

          4月28日,2025年鄭州市第三批人才公寓上線配租,涉及二七區、經開區、中原區、鄭東新區4個項目共計2052套房源,向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網上最快60秒審批,目前已配租20批5萬套(間)。

          人才安居環境不斷優化的背后,是鄭州對人才生活需求的深度考慮。為此,鄭州研究出臺“鄭聚英才計劃”,并先后制定市級19項配套人才政策,以及16個開發區、區縣(市)的人才配套政策,形成“1+19+16”鄭州市人才政策體系。近年來,鄭州瞄準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培育新質生產力需求,聚焦“四高地、一樞紐、一重地、一中心”和鄭州都市圈建設,向各方人才拋出“橄欖枝”。鄭州正以“服務+平臺+政策”三維發力,不僅把人才“引進來”,更能“融進來”“留得住”。

          本報記者 李娜 劉盼盼/文

          徐宗福/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