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我市的滎陽市、新鄭市、登封市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縣級城市);惠濟區花園口鎮、中牟縣官渡鎮等2個鎮,鞏義市孝義街道石灰務村等10個村被命名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即日起,本報開設“綠城文明新坐標”專欄,聚焦這些新入選的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鎮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展現我市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的豐碩成果。
新鄭,一座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的城市,擁有8000多年裴李崗文化,5000多年黃帝文化,2700多年鄭韓文化,孕育了春秋名相子產、戰國思想家韓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學鼻祖李誡、明代政治家高拱等名人先賢,更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
今年5月23日,新鄭被授予“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稱號,又一次沐浴文明榮光。對于120萬新鄭人民來說,多年文明創建帶給平凡百姓的不僅是物質環境的改善,更是精神修養的提升。
從“為糊口”到“圖個樂”
新鄭老城區,祥和街居民區,馬師傅的修理鋪照例有人排隊。“以前路不平,燈不明,在外面擺個修鞋攤兒,下雨一腳泥,刮風滿臉灰。”馬師傅說,“現在環境越來越好,去年還通了暖氣,修鞋攤進了店。當初擺攤為糊口,現在吃穿不愁,修理物件圖個樂兒。”
文明城市創建以來,新鄭市高質量改造提升老舊小區、背街小巷148個,數字化城管基本實現全域覆蓋。為進一步提升環境質量,新鄭嚴格落實“路長制”“街長制”,全面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城市主次干道機械化清掃率、垃圾清運率、無害化焚燒處理率均達100%。
初夏時節,氣溫漸升。黃帝故里景區南廣場綠樹成蔭,休閑長椅上,有人拉著二胡,悠揚樂聲飄向遠方。不遠處,新鄭體育場內,人們踢球、跑步、快走。
出門見園,隨處健身,早已是新鄭人的日常。新鄭現有大型公園、街頭健身游園81個,域內25所高校游泳館、網球場、圖書館等向市民開放。人們在衣食住行大幅改善之后,更愿意追求音樂、美術、體育、舞蹈、閱讀等精神享受。
從“美環境”到“興文化”
無論城與人,文化是靈魂。文明城市創建,更需要彰顯文化特質,讓人們于城中溯到源,尋到根,找到魂。新鄭借助黃帝故里景區提升等工作,力求以文化城,以城潤心,通過展示璀璨而厚重的文化元素,激發起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
城東,今名黃水的古溱水寬闊平靜,守護著矗立了2700年的鄭韓故城高大城墻。軒轅湖、鄭風苑兩處濕地公園南北相接,10公里親水步道環湖一周,將北區新城與老城連為一體。水岸拱橋,荷花綠樹,人們其間垂釣、漫步、閑坐,仿佛《詩經·溱洧》場景重現。
城中,端莊古樸的黃帝故里建筑群,寬厚的圍墻,凝重的屋頂,說不盡五千年文明。緊鄰的新鄭博物館、接旨亭、南街古巷、清代考院、高拱故居,以及國寶級文化遺存鄭國車馬坑、鄭韓故城遺址公園,構成新鄭文旅核心區。
城西,古洧水今稱雙洎河,自西向東穿過故城西關,來到故城南門惠濟門前。這里是曾經的古渡口,如今已是環境優美的洧水公園。為紀念黃帝時期倉頡受鳳凰銜書啟發,在洧水南岸高臺造字,北宋時期于此建寺起塔,名為鳳臺寺塔。千年過去,風吹塔鈴,聲響依舊。
從“善孝廉”到“遠者來”
孝善廉潔,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基本內涵,也是精神文明建設應有之意。
新鄭市新華路街道,藍天救援隊二樓“榮譽室”,四周墻壁、幾大箱子滿是錦旗。自從2017年正式成立以來,藍天救援隊已累計搶險救援683次,成員從幾十人發展到400人。
像藍天救援這樣的民間公益組織,在新鄭還有仁安助學、家可美社工、龍之家公益社等很多,登記在冊志愿者多達19.7萬名,先后涌現“中國好人”8人、各級優秀志愿服務典型11個、各級道德模范82人。新鄭市向獲道德模范、中國好人、文明市民等榮譽稱號的先進典型發放激勵金和“新鄭好人卡”,在乘車、就醫、就學時予以照顧,讓“好人好報”。新鄭更注重以文化活動涵養孝善民風。新鄭城鄉已啟用66個敬老食堂、133個農村日間照料中心。
孝善清廉,近悅遠來。目前的新鄭,公職人員外地人占比超過省內縣市平均水平,人口凈流入全省縣市最多,城市建成區面積全省縣市區第一。域內大中專院校25所,在校師生近30萬人,是全省高校最多縣級市。市場主體達14.5萬家,總量全省縣市第一。
今日的新鄭,一座充滿歷史底蘊和現代氣息的城市,正以其開放和包容的姿態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為人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和機遇。
本報記者 張立 通訊員 梁麗英 常春陽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