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風物鄭州 | 溱洧水:流淌千年的詩意長河

          2025-05-3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兩千多年前的“三月三”,春光正好,春花爛漫,青年男女們手持蘭草,相聚于溱洧河畔,互贈信物表達愛意。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詩經》中的《溱洧》篇章,用簡約生動的文字,鋪展開一幅歡樂祥和的踏春圖,帶我們遙望中國最古老的情人節——上巳節,看那如春日般絢爛的青年男女在河畔嬉戲玩耍,聽芍藥花瓣間傳來“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藥”的愛的聲音。

          這是一條詩意流淌之河,《詩經》中的《鄭風》《檜風》發源于此,25首詩歌用浪漫文辭吟唱著溱洧兩岸的生活百態,白居易、韓愈等文人墨客也望河興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佳句。

          這是一條文化潮涌之河,沿河兩岸,裴李崗遺址、李家村遺址、軒轅丘、鄭韓故城、超化寺,白居易故里、歐陽修陵園等歷史遺跡遺存燦若星河,娓娓道來歷史長河中的閃耀瞬間。

          溱洧水畔風之韻

          于新密市曲梁鎮交流寨遠眺,洧水自西向東,溱水自北向南,在此交匯,形成了“溱洧交流”的勝景。

          沿溱水溯源而上,至新密市白寨鎮坊溝村,東西綿延的岎山東側,有一個凸起的山崗,形似鐵鍋倒扣在地上,當地人俗稱“老鍋崗”,這正是酈道元筆下的“雞絡塢”——山崗上雜草叢生,青石密布,如雞似鳥,如臥似奔。

          溱水又名潧水,1500多年前的一天,酈道元沿溝谷小路溯源,見石縫間清泉汩汩而出,順崗而下,于是,他在《水經注》中寫下,“潧水出鄶城西北雞絡塢下”。當他沿著洧水逶迤而上,便找到了洧水的源頭,“洧水出河南密縣西南馬嶺山”。

          兩條源出鄭州西南的水,在交流寨相擁,匯入雙洎河,奔向賈魯河,流淌出綿延數千年的旖旎畫意和浪漫詩情。

          源自溱洧水畔的《鄭風》,直白而熱烈,有女子在城里等候她的戀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有男子在東門外中尋找心上人,一往而情深;還有“辣妹子”喊話心儀之人:“你要想我,就提著衣襟過溱河。你不愛我,難道就沒別人愛我嗎?”

          與《鄭風》的明麗歡暢不同,《檜風》多哀怨嘆息,“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豈不爾思?勞心忉忉”。

          有學者分析認為,《鄭風》是鄭國稱霸中原,富于進取的新氣象的注腳,而《檜風》則是檜國人山河破碎,鄉書無處達的泣血呼喊。

          溱洧水淺吟低唱,在歷史的長河中奔流不息,落入詩人筆下,便成了千古絕唱。

          出生在溱洧河邊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落筆寫下“鄭風變已盡,溱洧至今清。不見士與女,亦無芍藥名”,無限的鄉情涌上詩人的筆端;韓愈一曲“歸去雪銷溱洧動,西來旌旆拂晴天”,寫出了平叛凱旋的雄壯場面;柳宗元一句“愿致溱洧贈,悠悠南國人”,定格了芍藥相贈的動人瞬間;宋代文學家晁沖之隱居溱洧,自號“具茨先生”,他深情贊美“第二故鄉”“我家溱洧間,春水色如酒。”

          青山隱隱水迢迢

          29公里長的溱水,串聯起五星、張灣等水庫,自西北流向東南,水量逐漸豐沛。水流到寺河時,經過一片奇石河床,形成響水潭瀑布景觀。

          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潧水又南,懸流奔壑,崩注丈余,其下積水成淵,廣四十許步,淵深難測。”

          這便是溱水下游的標志性景觀——寺河響水潭,而今漫步曲梁鎮大樊莊村響水潭,古代那番懸流奔壑、飛珠濺玉的磅礴壯景已悄然隱匿于時光深處。

          溱洧交流處,就是古代新密的八景之一“溱洧觀魚”。據說,從前河水清澈見底,兩條河水顏色深淺不同,魚兒在交匯處嬉戲,如果用竹竿拍擊水面,兩水之魚就會迅速回歸各自水域,不相混淆。

          有詩贊美:“青山隱隱水迢迢,溱洧交流錦鱗躍。夕陽柳蔭垂釣翁,喜看游魚奪故道。涉水彼岸芍藥贈,云林花叢賦深情。詩經三百零五篇,溱洧褰裳數鄭風。”

          而今,登高遠眺,但見溱洧二水在此交匯,波光粼粼,似雙璧合鳴。這一方水土,孕育了醇厚的鄉土之情,也流淌著千年未改的文化血脈。

          遠處,新密伏羲山紅石林景區補天閣內,有一處浪漫的情侶打卡之處——執子之手,漫步在祈福棧道,聞著花香,在虔心亭下注視著“心連心”形狀的湖心島,許下與子偕老的誓言,成為現代人的美好記憶。

          長河作箋寄春秋

          中原地區,連通南北東西,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帶。溱洧水如同玉帶蜿蜒,串聯起散落兩岸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明遺珠。

          在溱洧交匯處的新鄭黃帝故里軒轅丘西北側8公里有一處洧水岸邊環繞的高崗——裴李崗,深藏著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的奧秘,將我國的農業史提前至8000年前,出土的“中華第一鐮”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鋸齒石鐮;“石磨盤+石磨棒”,堪稱中國最早的“谷物脫殼機”;出土的陶制“酒壺”,證明了8000年前裴李崗人就開始使用紅曲霉發酵釀酒。

          溱水上游的新密市岳村鎮李家溝村西400多米處的溱水東岸,著名的李家溝遺址深藏其中。6米多高的三疊層黃土層剖面,清晰展示著文明過渡的脈絡。在李家溝遺址底部的遺物中,讓我們得以看到人類是如何完成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轉變?

          ——早期的居民,是專業化的狩獵人群,擁有十分精湛的石器加工技術;到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他們開始進入定居、半定居狀態,以采集植物類食物為主,兼狩獵;晚期的居民,開始定居,從事農業生產,用石磨盤加工糧食等農作物。那時,李家溝人能喝上熱水、吃上熟食,文明的曙光已照耀大地。

          悠悠溱洧,就這樣從歷史深處蜿蜒流淌,奔向更加廣袤的未來,它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千年的滄桑與輝煌;它是詩歌的源泉,流淌著《詩經》的浪漫與情懷;它更是矗立于中原大地的精神坐標,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來者。

          本報記者 王戰龍 劉盼盼/文

          馬健/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