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風物鄭州丨文化原鄉 天地之中回響千年

          2025-07-28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登封美景如畫

          在華夏腹地,嵩山如一位沉默的智者,以巍峨之姿俯瞰中原。而依偎在它懷抱中的登封市,恰似一部攤開的史書,每一頁都鐫刻著中華文明最深邃的密碼。這里,是“天地之中”宇宙觀的地理注解,是儒釋道三教交融的精神道場,更是少林武術震顫世界的原點。

          當你在少林寺聽暮鼓晨鐘,在嵩山頂觀星河垂野,或許會忽然曉得,這里不僅是地理的“天地之中”,更是中國人尋找文化原鄉的精神坐標。

          千年古都的歲月沉淀

          登封的歷史根系深扎于華夏文明的源頭。

          大禹治水的足跡在這里鐫刻成永恒的傳說,公元前2070年,夏禹在嵩山南麓建立華夏第一個王朝,開啟了中原文明的曙光。

          公元696年,武則天登臨嵩山舉行封禪大典,改嵩陽縣為登封縣,“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的寓意,讓這座城市的名字成為歷史功績的見證。

          作為“國保第一縣”,登封擁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寶。“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于201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8處11項古建集群如珍珠般散落嵩山腳下。

          嵩岳寺塔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其15層密檐式結構堪稱建筑史上的奇跡,塔身線條流暢如拋物線,歷經1500余年風雨仍巍然屹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優秀的磚塔,也是我國古代建筑的杰出作品和寶貴遺存。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稱它的出現“如異軍突起”“外輪廓輕快秀麗,是最高藝術造詣的表現和最偉大的藝術品”。

          嵩陽書院內,漢武帝親封的“將軍柏”虬枝蒼勁,樹圍達12.5米,傳為原始社會遺存,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柏樹。據植物學家分析,此樹樹齡在4500年以上。現如今,千年嵩陽書院仍吟誦著儒學大師的諄諄教誨與程門立雪的虔誠求學,其蘊含的尊師重道、立德樹人的傳統仍在傳承。

          作為我省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岳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紅墻黃瓦,氣勢恢宏。中軸線兩側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神州宮、小樓宮等。殿宇、樓閣、廊廡等共400余間。店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文物瑰寶璀璨耀眼。

          少林寺的晨鐘暮鼓里,藏著中國佛教禪宗的初心。公元495年,孝文帝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寺,后達摩在此面壁九年創立禪宗,使這里成為“禪宗祖庭”。寺內的千佛殿地面留有深淺不一的腳坑,那是武僧們練習少林功夫的歷史印記。“拳以寺名,寺以拳顯”,少林武術融合禪修與技擊,形成七十二絕技等完整體系,成為武林傳奇。

          登封還是“二十四節氣”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傳承地。登封觀星臺內的周公測影臺是周公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見證者;在潁河兩岸的農田里,農民們仍遵循著“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古訓,將農耕文明的智慧代代相傳。地處告成鎮的觀星臺作為元代郭守敬編制《授時歷》的觀測中心,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其測影臺通過日影長度精準測定節氣,印證著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的輝煌成就。

          站在嵩山之巔俯瞰這座千年古邑,登封猶如一部鐫刻在天地之間的立體史書,其歷史文脈,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肌理與靈魂。

          自然勝境的詩意畫卷

          登封的地質構造堪稱地球演化的活檔案。

          嵩山作為“萬山之祖”,36億年的地質年齡幾乎跨越地球歷史的五分之四,這里完整保存著太古代至新生代的地層序列,被地質學家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

          太室山主峰峻極峰海拔1492米,登頂可俯瞰黃河如帶,“嵩高維岳,峻極于天”的石刻道出其雄渾氣勢。山間的盧崖瀑布落差百米,雨季時飛瀑如銀河傾瀉,水霧中可見七彩虹霓,古人曾題“匹練掛遙峰”贊其勝景。

          少室山的三皇寨景區以懸空棧道聞名,棧道沿垂直崖壁修建,總長3000米,行走其上如凌空漫步,腳下是萬丈深淵,身旁是奇松怪石,堪稱“中原第一險”。

          登封的生態畫卷四季流轉:春天,法王寺的千年銀杏抽出新綠,與粉色山桃相映成趣;夏日,九龍潭的溪流冰鎮著山野的燥熱,成為天然避暑地;秋日,嵩山紅葉漫山遍野,如火焰燃燒在層巒疊嶂間;冬日,中岳廟的琉璃瓦覆蓋白雪,紅墻映雪宛如國畫。

          全市45%的森林覆蓋率讓這里成為中原地區的生態屏障,白沙湖這一人工湖,蓄水達2億立方米,湖中島嶼星羅棋布,每年吸引天鵝、白鷺等百余鳥類在此棲息。

          登封的自然之美,是天地醞釀千年的詩意杰作。嵩山群峰以亙古不變的雄姿,勾勒出中原大地的脊梁;云海松濤間,四季輪轉揮灑出變幻無窮的水墨長卷。

          傳統與創新的激情碰撞

          從“靠山吃山”到“智創未來”,登封的產業轉型書寫著資源型城市的重生之路。

          嵩山腳下,登封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曾經,這座城市因豐富的礦產資源而走上“靠山吃山”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以“煤—電—鋁”“煤—電—水泥”為主的資源型產業格局,城市發展實現了大跨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如今,登封正奮力擺脫對傳統資源的依賴,朝著“智創未來”的方向大步邁進,一場產業轉型的生動實踐正在這里上演。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盧店街道作為全國磨料生產的集散地和中國涂附磨具原材料供應基地,擁有100多家磨料生產企業。河南螞蟻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數智賦能產業升級的典型代表,從2010年開始,公司積極求變,引進了登封磨料行業首條自動智能生產線和環保節能陶瓷部件生產線,實現了智能化、全封閉生產。經過長期的研發投入,公司成功研發出SGA磨料,填補了普通磨料與超硬磨之間的空白,彌補了我國高溫陶瓷磨料的短板,被工業和信息化部列為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不僅是螞蟻新材料,登封在煤炭、水泥、耐材等傳統產業領域,積極推動“三化”改造。過去一年,完成64家企業“一對一”節能及數字化診斷,實施總投資61億元的60個企業技改項目,14家煤礦達到二級安全生產標準化水平,磴槽集團金嶺煤業等9家企業分別被評為省級智能化煤礦、省級綠色工廠、省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傳統產業完成產值92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總量的38.3%。

          新興產業“茁壯成長”——

          走進登封市先進制造業開發區,一片繁忙的生產景象映入眼簾。世界500強企業圣戈班集團的新材料生產基地車間里,自動配料線上,廢舊塑料被系統按計劃自動分選并快速打包,等待著加工“重生”。圣戈班登封公司已成為登封引領性、示范性、標桿性的先進新材料企業。

          同樣在開發區內,大魚智行鄭州飛輪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的車架部機聲轟鳴、焊接火花四濺。該公司生產的面向未來的電動自行車,注重綠色環保與運動科技融合,秉承設計與技術雙驅動,已成為中國智能E-bike出海頭部品牌。

          登封還聚焦新材料、裝備制造、鋁精深加工等主導產業,推動先進制造業開發區提質增效,持續延鏈補鏈強鏈。目前,新材料產業已初步形成了“技術研發—原料及輔料生產—生產設備制造—新材料合成—新材料制品”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并入選鄭州市首批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

          未來產業“謀篇布局”——

          近年來,登封積極謀劃未來產業,依托少林機場通航優勢,大力發展“低空+文旅”新業態。通過與行業領軍企業洽談,引進相關項目,帶動研發制造、飛行服務、教育培訓、生產運營等業態加速發展。

          按照布局,今年要大力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計劃,積極拓展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電子信息、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新領域、新賽道。生物醫藥方面,加快推進一方藥業河南中藥飲片生產基地等3個項目,促進中藥材產地加工和炮制一體化發展,力爭年產值突破5億元;低空經濟方面,主動搶抓低空經濟風口,依托少林機場,加快實施奧捷龍航空器等2個低空經濟項目,著力打造低空經濟專業園區。

          政策扶持“保駕護航”——

          登封以“拉清單”的方式,對接國家和河南省、鄭州市助企紓困政策,為企業提供“量體裁衣”式的優惠政策申報指導、代辦、審批服務。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簡化審批程序,優化審批環節,著力營造“審批最少、流程最優、效率最高”的政務環境,兌現“只要企業定了干,一切手續政府辦”的承諾。“安靜生產日”“掃碼入企”“綜合查一次”等創新舉措則讓企業在登封安心創業、全力生產。

          登封,這座鐫刻著華夏文明基因密碼的古城,正以獨特的姿態演繹著傳統與現代的完美和鳴——她是少林武僧晨起練功時驚起的飛鳥,也是科創園區徹夜不息的智慧燈火;她是古觀星臺丈量天地的圭表刻度,也是大數據中心跳動的數字脈搏。

          本報記者 董艷竹 李曉光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劉瀟瀟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