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常刷屏朋友圈的“鄭州藍”,到蓬勃生長的“無廢細胞”;從路上疾馳的純電汽車,到更綠更美的公園“氧吧”;還有綠意綿綿的山林、清澈美麗的河流、萬鳥齊飛的黃河灘……行走在鄭州大地,一幅天藍水碧的大美畫卷徐徐展開。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持之以恒加強重點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堅,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近年來,鄭州市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系統性、創新性舉措,實現黃河生態保護縱深推進,污染治理成效明顯,綠色低碳轉型提速,生態修復力度加大,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生態保護已融入這座城市的發展基因。
最近,鄭州西流湖公園的荷花開得正美
保護治理 守護“美麗幸福黃河”
黃河流經鄭州158公里,夏日河風徐徐,沿黃河而行,河水滔滔,草木繁茂,群鳥翻飛。至鞏義市河洛鎮,洛水流入黃河,清濁交匯出一幅美麗壯闊的景象。今年6月,洛河(鞏義市城區段)獲評河南省2024年度省級美麗幸福黃河,此前一年,黃河(惠濟區段)獲評河南省2023年度省級美麗幸福黃河。清水綠岸、人水和諧,正是黃河及其支流在鄭州的美麗模樣。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近年來,鄭州市全面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扎實開展黃河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將幸福黃河建設和黃河治理有機結合,常態化推進河道問題整治,打造水優、河暢、岸綠、景美的美麗幸福河。
為確保大河永安瀾,鄭州市大力推進黃河防洪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建成由壩岸監測系統、超聲波自記水位計、無人機、視頻會商系統等組成的鄭州黃河信息化系統,為黃河防汛插上“科技翅膀”。為確保一泓凈水入黃河,鄭州市堅持“四水四定”,不斷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持續開展“清四亂”行動,系統治理水污染,嚴控入河排放,保持黃河水質持續穩定改善。為確保黃河永葆美麗底色,鄭州市持續開展黃河濕地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因地制宜開展濕地生態修復,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吸引萬鳥翔集河上。
而今,黃河鄭州段處處綠色、處處美麗。河洛匯流處,山青水凈,天藍氣清,芳草萋萋,沙禽掠水;滎陽王村坡黃河邊,杜鵑、鵪鶉、壽帶、白鷺、雕鸮、斑頭鵂鹠……數十種鳥兒穿飛林間、鳴聲上下;惠濟黃河邊的彩色濱水慢行道上,花木茂盛,空氣清新,傍晚休閑散步者絡繹不絕;中牟黃河之濱的雁鳴湖,湖水清澈,蘆葦蒼蒼,魚鳥共生,環境優美……
持久治污 保衛藍天碧水凈土
污染防治攻堅,是鄭州近10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天藍地綠,山美水美,攻堅成效清晰地鐫刻在市民抬頭可見的藍天白云上和日日經過的清河碧水間。
藍天保衛戰交出靚麗成績單。2024年,鄭州市交出了優良天數231天的成績單,較2023年增加5天。2025年截至“六五”環境日,全市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11.2%,優良天數達92天,同比增加6天;重污染天數減少至3天,同比減少4天。市民呼吸之間,真切感受著生態環境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可喜變化。
碧水凈土保衛戰、無廢城市建設成效同樣不俗。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持續保持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全線貫通,每天向城區河道供水超60萬立方米,城市生態水質更加清澈;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71.04%,全市農村黑臭水體保持“動態清零”;建成“無廢商場”“無廢社區”等“無廢細胞”741個……
綠色低碳轉型提速。2024年,六大高耗能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下降至20.7%,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5%以上。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制造體系77家。鄭煤機智慧園區榮膺全球煤機行業首座燈塔工廠。建設新能源裝機294萬千瓦,外電入鄭276.9億千瓦時。中原科技城“近零碳”園區試點建設穩步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非一域之責,我們看到,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在鄭州正蔚然成風。
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發電廠、環境監測站……不少環保設施開放成“課堂”,每年吸引近10萬人次參觀。“透明化”的環保教育,讓晦澀的環保知識變得可觸可感,極大地提升了市民的生態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從“無廢細胞”的廣泛創建到環保志愿活動的大力開展,從垃圾分類的自覺踐行到低碳出行的日益普及,綠色理念浸潤人心、生根發芽,逐步匯聚成推動鄭州綠色發展的巨大內生動力。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促進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鄭州將聚焦結構調整、源頭防控、過程管控、末端治理、生態修復,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久戰,用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保障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科學綠化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種一棵樹,造一片林,增一城綠。國土綠化,不只是帶來視覺之美,更是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基礎和保障。從村莊到城市,從巍巍嵩山到綿綿邙嶺,從黃河之濱到河渠湖岸,如果我們從空中俯瞰鄭州,綠城之“綠”名副其實。
近年來,鄭州市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四庫”聯動,全面推深做實林長制,科學開展國土綠化,推進林長體系全面融入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加強林草資源管理,積極培育林下經濟新業態,持續加強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筑牢綠色生態屏障。
在西部山區,鄭州持續開展造林綠化,讓青山更青;在平原田野,鄭州織密農田防護林,筑牢農田綠色屏障;在黃河之濱,鄭州積極開展邙嶺綠化和生態廊道建設,為黃河加護一道綠色屏障;在城市建成區,鄭州大力推進立體綠化和公園城市建設……在鄭州全域,一張生機勃勃的“綠網”漸漸織就,為鄭州生態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年,鄭州市新建綠地320萬平方米,營造林5.09萬畝,建成公園游園35個,綠化道路66條,治理礦山圖斑2.05萬畝。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35.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6%,已建成各類公園游園1200個,成為“千園之城”,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3平方米。
生態是生存之本,綠色是發展之基。安瀾美麗的河流,清新怡人的空氣,滿城蔥蘢的綠色,鄭州的綠色畫卷越繪越美,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正在惠及每一個人。
本報記者 裴其娟 李宇航/文 馬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