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德耀綠城丨百歲“劉大姐”:用一生踐行“為人民服務”

          2025-07-05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樂觀的“劉大姐”

          在鄭州一處普通的居民院落里,住著一位百歲老人劉慶茹。鄰居們提起她,總會笑著喊一聲“劉大姐”。這個稱呼,從她年輕時在信訪辦工作時被叫起,一叫就是大半個世紀。“我這一輩子做的就是群眾工作,就是為人民服務。”這句樸實的話,是她一生的寫照。

          信訪辦里最“趕時間”的人

          劉慶茹老人的外孫女至今記得,兒時的信訪辦小院外是一片綠油油的菜地。“姥姥總愛踩著菜埂子上班,不是圖近,而是想看看菜農的菜長得好不好。”她回憶,姥姥每天都會和菜農拉拉家常,問問灌溉順不順、長勢好不好,菜農們老遠就喊“劉大姐”。這聲親切的稱呼里,藏著大家對劉慶茹最真摯的認可。

          那時的劉慶茹,是信訪辦里最“趕時間”的人。外孫女印象最深的是,廚房門后那個永遠放著兩個干饅頭的饃筐:“姥姥總錯過飯點,回來拿起饅頭,邊吃邊說今天的事。”有時,劉慶茹會眉飛色舞地講“張家兄弟和好了,宅基地的事解決了”;有時會氣得拍桌子,“李家閨女太委屈,這事兒我得再去說說”;有時又對著空碗嘆氣,“王家的困難沒徹底解決,我這心里不踏實”。

          有一次,外孫女問:“姥姥,為啥不能先回家吃個飯,等會兒再忙?”老人放下饅頭,用袖口擦了擦嘴角說:“群眾的事等不得。我晚吃一口,他們的難題就能早解決一分。”那些年,劉慶茹的腳步踏遍了轄區的家家戶戶,筆記本上記滿了誰家有矛盾、誰家有難處,唯獨沒記下自己錯過了多少頓熱飯。

          小區里的“大忙人”

          退休那天,家人以為劉慶茹終于能歇歇了。可沒過幾天,小區里的爭吵聲、孩子的哭聲又成了她的“工作信號”。老兩口為退休金拌嘴,她端著剛蒸好的饅頭上門說和。

          鄰居家的孩子放學后發現忘帶鑰匙,蹲在樓道里哭,她拉著孩子的手就往自己家領:“走,跟奶奶回家吃紅燒肉。你爸媽忙,咱不等他們,先把肚子填飽。”小區里誰需要補個衣服、改個尺寸,她總是熱情應下來針線活。她還經常幫人免費理發,一干就是幾十年,直到快90歲了才肯停下。當問起理發這個手藝是如何學的,家人笑著說:“不是學來的,是練出來的,都是在我們頭上練會的。”社區曾提議找間小屋,配齊設備讓她“賺點零花錢”,卻被她一口回絕:“我理發是為了方便大家,不是為了掙錢。要是收錢,這情誼就變味兒了。”

          老伴常打趣她:“老劉啊,咱家都成理發店、裁縫鋪、小食堂了!”她總是笑著回:“這樣才熱鬧嘛!大家來找我,是信得過我。”

          城市文明里的“引路人”

          “你們都能生活好,我才能過得更好!”這是劉慶茹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刻在家人骨子里的信念。如今,百歲老人劉慶茹行動不便,卻仍惦記著鄰居們的事。天氣好時,她會坐在小區門口,看著孩子們在院子里嬉戲,跟路過的鄰居打招呼:“小李,你家孩子該理發了吧?讓你媳婦帶過來,我雖然動不了手,指導指導還是行的。”

          在鄭州這座城市,還有許多像劉慶茹老人這樣的“普通人”,他們用點滴善舉溫暖著街巷里弄。文明從來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把別人放在心上的真誠,是伸出援手的自覺。當越來越多的人學著喊出“我來幫你”,學著把“大家都好”當成心愿,鄭州的文明之花定會開得更加絢爛。正如劉慶茹老人常說的:“人心齊,泰山移。咱每個人多做一點,日子就會越來越好。”

          本報記者 趙冬/文 徐宗福/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劉瀟瀟 統籌:張改華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