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開城際鐵路 開封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睿恒 圖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歷史同脈、產業互補,鄭州和開封具有得天獨厚的同城化優勢,一條鄭開大道橫貫東西,“商文明”握手“宋文明”。
看,從民間鄭開同城的狂想,到2013年開封啟用0371區號,從2005年鄭汴一體化破冰,到習近平總書記擘畫“推進鄭州與開封同城化,引領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宏偉藍圖,關于兩地的每一個舉措,都會成為關注的焦點。
看,2024年,鄭開同城迎來又一次的歷史轉折。11月16日,河南首個省級新區——中牟新區掛牌,“一肩挑兩市、一路通三城”。
鄭州向東,開封向西,在中牟新區這個紐帶的連接下,它們攜手走在“引領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大道上。
條條大路連鄭開
7月18日清晨7點,開封站站臺,90后王燕手持“鐵路e卡通”動態乘車碼,熟練刷碼登上開往鄭州東站的C2933次列車,25分鐘后,抵達鄭州。
“以前到宋城路站還要換乘,現在不到半小時直達鄭州東站,出站換乘地鐵,上班比在開封市區還方便。”
2025年3月15日,鄭開城鐵延長線——宋城路站至開封站段開通,打通了連接開封主城區的“最后一公里”。如今,這條57.14公里的城鐵高峰日開行列車達106列,“公交化”運營讓雙城往來如同串門,鄭開“半小時生活圈”已經形成。
從2006年鄭開大道建成通車,到鄭汴物流通道、開港大道等10余條干線貫通兩地;從連霍高速、鄭民高速小客車免費通行,到鄭開城鐵高密度“公交化”運營;從鄭開城際公交全程零換乘,到兩地市域公交的無縫連接。“公路+高速+鐵路+城際”的綜合交通體系不但豐富著兩地人的出行選擇,也讓時空距離轉化為夢想的可能。
“交通不僅縮短時空距離,更讓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自由流動,為同城化注入‘硬核’支撐。”河南中原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教授認為,交通的迭代升級是深度融合的注腳。
如今,鄭開大道快速化改造如火如荼,東京大道與鄭州平安大道貫通工程加速推進,鄭開交通的煥新升級,正在跑出“雙城變一城”的加速度。
其實,2005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鄭汴一體化發展戰略,開啟了我省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大幕。隨著以金融同城、交通同城、電信同城、產業同城、生態同城、資源共享為標志的鄭汴一體化進程提檔升級、深入推進,鄭開“雙城記”不時演繹著新的奏章。
車輪上的產業融合
在鄭州,不到1分鐘就下線一輛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和一輛上汽乘用車整車;在開封,平均每8分鐘就有一臺奇瑞汽車走向世界。
鄭開汽車產業帶已集聚了10多家知名車企、數百家零部件企業,以及鄭州機動車質量檢測認證中心、上海交大中牟智能網聯汽車材料與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這里出來的汽車覆蓋了全省90%以上車型,成為2024年河南省整車產量突破140萬輛、躋身全國第一方陣的硬支撐。
2024年,河南公布了“鄭州都市圈8條重點產業帶”,其中明確提出鄭開汽車產業帶:以鄭開大道為主軸,串聯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鄭東新區先進制造業開發區、中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封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打造300萬輛整車生產基地。
在開封武秀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的智能車間,焊接機器人正以毫米級精度作業,從2500T超能沖壓線到“黑燈工廠”雛形,從奇瑞、上汽“核心隊友”到鄭開產業帶“鏈上尖兵”,該公司正劍指10億產能、輕量化破局、百億生態圈。
在上汽乘用車鄭州基地,13.45萬平方米的總裝車間里,AGV物料車來往奔忙,工人們與機械臂“共舞”,經過一道道工序,一輛輛整車有序下線。其負責人坦言,預計今年整個基地產量增至50萬輛,帶動周邊配套企業產值邁上新臺階。
從空間的“物理連接”到產業的“化學融合”,鄭開產業廊道上“春風浩蕩滿目新”——
開封精細化工開發區,東大化工氫氣管道源源不斷供應鄭州燃料電池企業;自貿試驗區開封片區,河南省貝威科技有限公司與鄭州醫療機構聯合研制的“無創生理信號馬甲”打破國外壟斷,“鄭州有人才,開封有空間,我們就像拼圖的兩塊,拼在一起才完整。”公司創始人郝國梁道出協同精髓。
鄭開科創走廊上,河南大學鄭州校區與開封校區的教授們正聯合開展課題研究;開港經濟帶中,尉氏縣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已吸引22家企業落戶,為鄭州航空港區的整車廠提供“一小時配套”……
當前,開封正在重點謀劃建設北部運糧河—官渡、南部尉氏—航空港、東部蘭考特別合作區等三個鄭開同城先行示范區,力促規劃一張圖、要素配置同城化。
從“產業鏈”到“大集群”,從“各自為戰”到“協同共贏”,鄭開產業同城化正書寫著“1+1>2”的發展奇跡。
文旅融合的新火花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來自陜西的游客馬爍正帶著孩子體驗《幻城》劇目:“從鄭州過來40分鐘,看完劇再去開封清明上河園,一天能玩兩地。”
這種“中牟看戲、開封游園”的線路,今年已吸引了超百萬游客。
清明上河園,鄭州市民王敏幾乎每周都帶家人來開封:“坐城鐵半小時就到,很方便。拿年票逛景區,晚上鼓樓夜市吃灌湯包,像逛自家后花園。”
鄭開旅游年票持續擴容,累計銷售近14萬張的年票,是鄭開同城的最好見證。
沿鄭州向西,文明的遺跡遺存如星辰璀璨。
大河村遺址,7000多年前,傍河而居的先民們仰望星空,將日月星車工、花鳥蟲魚繪制于陶器上,彩陶雙連壺、白衣彩陶盆等驚艷后世。
商代都城遺址,延續三千年的城池,夯土層里藏著文明演進的歷史痕跡;盡顯大國氣象的青銅重器,訴說著早期中國那鮮活生動的片段。
在中牟,金戈鐵馬的烽煙和詩酒風流的雅韻交織,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潘安的《秋興賦》同他的容貌一樣絕世無雙。
入開封,《清明上河圖》于方寸之間盡顯市井繁華;《東京夢華錄》鋪展開“造極于宋”的文明長卷;城摞城的地層剖面,是歷史留給后世的立體日記。
文旅深度融合,讓兩座古都競放異彩。
在開封,清明上河園、萬歲山武俠城、龍亭公園等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在鄭州,沿著鄭開同城的重要交通干線鄭開大道兩旁,只有河南、電影小鎮等8大主題樂園“扎堆”落戶。
一條鄭開大道串聯起眾多的優質文旅項目,游客可以在商文明中溯源早期中國的歷史榮光,也可以在宋文明中仰望璀璨星光。
政務通辦的“化學融合”
開封市民之家“鄭開同城服務專窗”,鄭州職工劉女士憑身份證和購房合同,10分鐘完成異地公積金提取。
中牟政務服務中心的“鄭開通辦”窗口,開封的陳先生經營的公司想在中牟開設分公司,半個小時便完成業務辦理。
從今年4月17日“鄭開同城”服務專窗揭牌,到6月27日公積金通辦事項落地,短短兩個月間,125項高頻政務服務實現“雙城通辦”,66項便民應用完成線上融合。
這一系列創新實踐,既讓兩地群眾感受到“同城生活”的溫度,更為中原城市群公共服務協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開封方案”。無論是企業注冊登記的手續,還是社保醫保的銜接,抑或是企業檔案遷移的業務,曾經需要在鄭開兩地來回對接的事項,現在只需走進專窗,提交一次材料,就能享受“一次受理、聯動辦理、限時辦結”的便捷服務。
線上融合同樣彰顯鄭開速度,“汴捷辦”與“鄭好辦”APP系統直聯,開封市民可一鍵查詢鄭州醫保;鄭州市民通過“鄭好辦”預約開封景區門票,“一次登錄、雙城通辦”已服務人次超10萬;“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兩地建立授權信任機制與電子證照共享平臺,歸集200余類電子證照,累計減免紙質材料超2000份。
從地理“近鄰”到發展“伙伴”,從生活“熟人”到文化“知己”,鄭開同城化的每一步跨越,都在書寫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樣本。
站在新起點,這對“千年CP”正以更緊密協同、更開放姿態,大步邁著加快規劃、交通、科創、產業、生態、公共服務“六個同城”的步伐,為鄭州都市圈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注入澎湃動能,在中原大地續寫區域協調發展的壯麗篇章。
開封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晨翀 鄭州日報記者 孫新峰 李娜 王戰龍 盧文軍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