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日報》
當網絡輿情事件突發,很多政府官微都能迅速通報,但不少信息發布中的“立即響應”“舉一反三”等程式化表述,卻難以解答公眾疑惑,安撫民眾情緒。這種傳播錯位凸顯某些政務新媒體文風的深層困境:把新媒體視作傳統公告欄的延伸,將群眾關切困于“已閱”的公文流程中。
技術賦能雖讓政務信息傳播實現“秒達”,但一些部門的溝通思維仍受“官本位”支配。比如,將“嚴謹規范”等同于文件語言的平移,將“權威發布”片面理解為單向的信息灌輸,民生政策解讀充斥專業術語。這些工整的文本,“人機味兒”濃厚,難以觸動人心,無形間筑起與民眾溝通的壁壘,亟待轉變文風。
政務新媒體轉文風要從傳播邏輯重構入手。比如,有的官微通過“清新、創新、有朝氣”的擬人化角色和小切口故事、網絡化表達方式,大大降低公眾對信息的認知門檻;有的官微用“說人話、切熱點、有態度”的策略,直接回應社會熱點,直擊人心,引發共鳴。這些案例表明:政務傳播絕非公文的電子化復制,而是要將政策語言轉化為貼近生活的敘事,把行政指令轉化為貼近人心的服務指南,讓新媒體發布擺脫“人機味兒”的束縛,彰顯更多的人情味兒。
政務新媒體轉文風,還需重構三個話語維度:表達姿態上,變“宣告體”為“對話體”,用“我們”替代“本部門”,以平等的姿態與民眾交流;話語體系上,建立政策文件條文與生產生活場景的轉譯機制,如將“開展專項整治”轉化為更易理解接受的“廣場舞音響怎么調整更文明”等表述;情感連接上,在通報中保留人性溫度,讓嚴謹的信息蘊含價值關懷。
政務新媒體轉文風不僅是語言表達的創新,更是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唯有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堅持以百姓心為心,方能讓政務新媒體真正成為連接政府、市場與社會,貫通政策、企業與百姓的“連心橋”。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