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部分羽絨服商家搞起“反季促銷”,在電商平臺大舉清倉、回籠資金,但消費者在享受低價優惠“撿漏”的同時,也要注意仔細辨別羽絨服的填充成分,避免買到“李鬼”商品。7月21日,鄭州市惠濟區人民法院調解一起網購羽絨服變絲綿襖的案件,最終商家賠償300余元。
今年2月,黃先生在某電商平臺看中某品牌旗艦店一件羽絨服。購買前,他還仔細查看了商品詳情界面的產品標簽,顯示為90%鴨絨,隨后他下單購買,但實際收貨后,卻發現這件羽絨服的填充物為絲綿,且沒有羽絨成分。黃先生多次在電商平臺申請退貨,但該旗艦店均予以拒絕。該旗艦店資質證照顯示,其企業名稱為某科技公司,黃先生遂將其訴至法院,要求其退還購買羽絨服的全部款項159元,并賠償500元。
承辦法官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決定采取“面對面”調解方式化解這起糾紛。調解中,黃先生態度堅決,要求商家退一賠三。某科技公司則稱商品為廠家代發,該公司事先也不知情。承辦法官釋法說理、分析利弊,直指其供應鏈管理漏洞,告誡該公司在合同履行過程中要誠實守信、及時全面履行義務,積極協商解決問題。
最終,雙方自愿達成調解協議:某科技公司同意黃先生的退款申請,并一次性支付賠償款325元,該案得到圓滿化解。
說法:薅羊毛避免“踩坑”,要先留證據
辦案法官提醒,理性“薅羊毛”的同時,務必避免“踩坑”:第一,選擇正規平臺交易。大型電商平臺通常有更完善的準入審核和售后服務體系,發生糾紛時能提供有效的訂單記錄、交易憑證等關鍵證據。第二,仔細甄別商品信息。反季商品可能存在庫存積壓、臨期或瑕疵風險,需特別關注商品詳情頁面的材質說明、生產日期、退換貨政策等信息。第三,完整保存交易證據。建議消費者及時保存好商品介紹詳情頁、實物照片、與店家及電商平臺客服的聊天記錄、交易記錄、物流簽收記錄等證據。一旦發生糾紛,積極溝通協商,必要時拿起法律武器維權。
記者 魯燕 通訊員 維佳 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