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毽子,又稱毽球,古稱拋足戲具,用雞毛插在圓形的底座上制成的游戲器具。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之一,踢毽子有助于培養人的靈敏性和協調性,有助于身體的全面鍛煉。近年來,鄭州市市井坊間、公園廣場,隨處可見毽羽飛舞,“達人”輩出。他們多為4人一組,運用胸挺、彈踢、側身妙傳、大力扣殺等技巧,令小小的毽子在4人間行云流水般傳遞翻飛,具有較高的競技性和觀賞性。這些踢毽子“達人”都有哪些絕技?鍛煉身體效果如何?即日起,記者走進各公園廣場,圍繞“‘毽’步生花”,為您展示踢毽“達人”的風采。您也可以來學上幾招。
靈動的毽球在毽球愛好者的腳尖、膝蓋、頭頂快速彈跳……8月13日上午9點半,紫荊山公園北門內,荷花池畔,松柏樹下,白發蒼蒼、雙腿略顯羅圈、身板卻十分硬朗的老張帶著老中青幾名隊友,用一場“花式踢毽”喚醒一天的活力。小小的毽子在他們腳下翻飛,不時爆出的高難度動作,令游客不由得喝彩:“公園毽友是有點功夫在身上的。”
今年75歲的老張是紫荊山公園毽球愛好者的主心骨。他年輕時踢過幾年足球,所以雙腿略顯羅圈。20年前他剛到紫荊山公園踢毽球時,受到不少游客關注,并吸引不少市民參加。這些人有的剛剛退休,有的當上了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年齡從50歲到80多歲,前后有近50人加入,目前穩定有近20人。
很多人剛加入時不會踢,老張就不遺余力地教他們。他很熱心,基本上來得最早、走得最晚。學過中醫的他還懂得一些推拿按摩手法,閑暇時幫助球友調理身體,一些球友在他的幫助下病痛有所緩解。
寒來暑往,老張毽球隊的隊員都對這項運動上了癮,無論春夏秋冬,只要天氣好,大家每天都要到公園踢上一個小時,一起聊聊天,開啟活力滿滿的一天。天長日久,大家不僅球藝漸長,還由球友變成了游伴,偶爾一起去黃河邊玩。
今年65歲的退休人員孫師傅,4年前與愛人一起加入了老張的毽球隊。當時愛人打太極拳,因用力不當膝蓋受傷,倆人又轉向打羽毛球,最終選擇了加入老張的毽球隊。“一開始圖的是個娛樂和開心。慢慢發現花式毽球的起毽、停毽、圈毽等動作,可以鍛煉腳法、步法、身法,倒鉤進攻等還能增強腰腿的柔韌性、空間感知能力,通過抬腿、跳躍、屈體等動作提升關節柔韌性及身體靈活性,集中注意力緩解心理壓力,比較適合自己”。孫師傅加入之后一踢就是4年,“自從踢毽球以后,對身體的好處也顯而易見,一開始也有酸痛、拉傷、摔跤,但練久了,身體比原來靈活,腿部力量增強了,單腿站立更穩,時間更長。”
老張表示,他們這個團隊沒有門檻,上自80歲老人、下至7歲孩子,只要真心喜歡踢毽子,都能成為其中一員。
本報記者 裴其娟 通訊員 劉璀/文
本報記者 李嘉琦/圖
兩歲男童玩管道疏通劑導致雙手燒傷……
別讓“好幫手”成了致命幫兇
近期,浙江杭州一名兩歲男孩因將家中管道疏通劑誤認為“泡泡水”,倒入洗手盆后觸碰泡沫,導致雙手嚴重灼傷。經緊急救治,孩子手部皮膚發黑脫落,最終通過及時沖洗和專業治療恢復。事實上,疏通劑的危險性遠不只于此,其成分與使用誤區可能對生命安全造成致命威脅。
疏通劑的成分大揭秘:為什么有這么大威力?
管道疏通劑作為家用清潔劑,大部分人都知道其作用強大,常作用于清除下水道堵塞物。然而,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管道疏通劑的成分大多為強酸或強堿,例如氫氧化鈉、鹽酸或次氯酸鈉。這些化學物質遇水或有機物如毛發、油脂時會發生劇烈反應,釋放大量熱量,最高可達100℃以上,并產生腐蝕性氣體。
以強堿類疏通劑為例,氫氧化鈉遇水后生成氫氧化鈉溶液,pH值高達13~14,能快速溶解蛋白質和脂肪,導致組織液化性壞死;而強酸類疏通劑如鹽酸或硫酸則通過分解堵塞物中的碳酸鈣發揮作用,但其pH值低至1~2,接觸皮膚或黏膜會瞬間造成化學灼傷。此類反應不僅具有強腐蝕性,還可能伴隨高溫灼燒的雙重傷害,甚至引發有毒氣體釋放。
近年來,因誤觸或誤用疏通劑導致的事故屢見不鮮。2023年,一名僅1歲半的女童將彩色顆粒狀疏通劑誤認為糖果吞食,結果導致口腔、食道和胃黏膜嚴重灼傷,需住院治療6天,后續甚至可能面臨食道狹窄的風險;2022年,一名成年男子在疏通馬桶時未佩戴護目鏡,藥液濺入眼睛導致角膜燒傷,近乎失明;更危險的是,將不同類型的疏通劑混合使用如潔廁靈與管道疏通劑混合使用可能引發酸堿中和反應,生成氯氣等有毒氣體,輕則灼傷呼吸道,重則窒息死亡……這些案例表明,疏通劑的危險性遠不只表面的“清潔功能”,稍有不慎就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正確使用疏通劑,安全又高效
在了解錯誤使用疏通劑的危險性后,如何安全正確使用疏通劑就顯得至關重要。首先,務必仔細閱讀說明書,明確產品類型及適用場景。例如,強堿類疏通劑適合油脂堵塞,而酸性產品對水垢更有效,選擇錯誤可能導致化學反應失控。其次,在操作時佩戴好防護用品,如護目鏡、手套、口罩等,進一步保障個人人身安全。最后,操作時需確保環境通風,按說明書劑量少量多次倒入下水道,避免過量使用引發劇烈反應。對于輕微堵塞,優先嘗試物理方法,如皮搋子或生物酶類產品,減少強酸或強堿的使用頻率。
疏通劑不小心沾上皮膚如何急救
8月12日下午,記者詢問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急危重癥醫學部主任郭琳關于使用管道疏通劑不小心粘上皮膚如何急救的相關問題。郭主任講道:“防患于未然,兒童好奇心重,安全意識弱,疏通劑務必放在孩子接觸不到的地方,從源頭切斷孩子誤觸的可能。”她提到,若不小心發生疏通劑接觸皮膚、黏膜,甚至誤食的情況,以下應急措施能“救命”。
接觸皮膚:一旦皮膚沾上管道疏通劑,立刻用大量流動清水持續沖洗受傷部位15~20分鐘,沖洗后不要盲目涂抹藥膏、牙膏,應盡快就醫,讓醫生判斷處理傷情,就像案例中的男孩,奶奶及時用清水沖洗,為后續治療爭取了有利條件。
接觸眼睛:疏通劑一旦接觸眼睛,立即用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邊沖洗邊眨眼睛,盡可能徹底沖洗,然后立即就醫,以免殘留化學物質損傷眼球。
誤食:誤食疏通劑后千萬別催吐,因為疏通劑腐蝕性強,催吐會再次損傷食管;也不要喝酸性和堿性液體中和,因為酸堿中和會釋放大量的熱量,進一步灼傷食管和胃。一旦誤服,應立即口服牛奶、蛋清稀釋疏通劑。牛奶、蛋清可以起到保護食管和胃黏膜的作用,然后盡快就醫治療。
生活中看似普通的清潔劑,可能暗藏致命風險。從兩歲男童的灼傷事件可以看出,疏通劑的強腐蝕性不容忽視,但它的危害并非無法避免。防患于未然,將“安全第一”放在首位,規范操作,讓這個管道疏通工具真正成為“好幫手”。
本報記者 黃棲悅
省市場監管局發布消費提示:
酸奶美味可口 選購注意“避坑”
夏秋時節,酸奶購銷兩旺。目前,市場上酸奶種類豐富,口味各異、包裝多樣,如何科學選購酸奶,河南省市場監管局發布消費提示,供您購買時參考。
“讀標簽”注意關鍵信息
購買酸奶時,應選擇包裝完好的產品,要關注標簽內容。
查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判斷產品是否過期,尤其是打折促銷的產品。查看配料表,酸奶配料表首位一般是生牛(羊)乳、食品工業用濃縮乳或乳粉。
查看存儲條件,判斷產品在售賣時是否符合溫度要求。購買低溫酸奶時,注意觀察貨架是否為冷柜,切勿購買包裝鼓脹、出現分層或異味的產品。
“驗身份”區分酸奶和乳飲料
常見的酸奶分為發酵乳和風味發酵乳。市場上一些酸酸乳和優酸乳類產品,常被消費者混淆為酸奶,實際為乳飲料。在購買時,要仔細分辨,做到“四查看”,避免踩坑。
查看樣品名稱和類型。酸奶名稱一般為“發酵乳”“酸乳”“風味發酵乳”“風味酸乳”等,如果標注“含乳飲料”“乳酸菌飲料”“飲品”等字樣,則屬于飲料類。
查看配料表。酸奶配料以生牛(羊)乳、 食品工業用濃縮乳或乳粉、乳酸菌為主。乳飲料配料以水、白砂糖、食品添加劑(如甜味劑、增稠劑)等為主。
查看蛋白質含量。發酵乳蛋白質含量≥2.9g/100g、風味發酵乳蛋白質含量≥ 2.3g/100g,而乳飲料蛋白質含量最低指標要求≥0.7g/100g。
查看執行標準。酸奶執行的產品標準代號為GB19302,乳飲料執行的產品標準代號為GB/T21732。
“講衛生”自制酸奶別大意
部分消費者擔心市場上售賣的酸奶可能含有防腐劑、增稠劑等食品添加劑,因此選擇在家中自制酸奶。
在自制酸奶時,要選用日期新鮮的純奶作為原料,制作過程中需確保手部和發酵容器的清潔衛生, 同時發酵溫度控制在40℃~45℃。
制作完成的酸奶應及時密封并放入冰箱冷藏,在3天內食用完畢。若發現酸奶有酒味或輕微的霉味,表明已受污染,不能再食用。
“嘗新品”購買食用需謹慎
隨著“干噎酸奶”的走紅,網上刮起了一陣吃“干噎酸奶”的風潮。“干噎酸奶”實為希臘冷萃酸奶,通過特殊工藝濾除乳清,使質地濃稠如奶酪,具有高蛋白的特點。
在購買時,應謹慎購買自制“干噎酸奶”及電商平臺上的散裝產品,若生產不規范、儲存不當,發酵過程中溫度和時間控制不當,不僅影響食用體驗,還可能有安全隱患。
對于吞咽能力較弱的老人、幼兒等人群, 食用“干噎酸奶”可能會加重消化道負擔,甚至引發嗆咳或窒息,需格外小心,不要盲目跟風。
省市場監管局提醒,消費者購買酸奶時,應注意留存購物小票、訂單截圖、消費記錄等相關憑證,一旦發現食品安全問題或遇到消費糾紛,請及時撥打12315熱線進行投訴舉報,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記者 李愛琴
養老驛站上門服務項目,為啥有多有少?
除了理發修腳,看看還有哪些特色服務
北京市多區近幾年陸續探索建設家庭養老床位,老人與轄區養老驛站簽訂服務協議,由驛站依約提供上門服務。相當于將養老床位“搬”進家庭,滿足老人“養老不離家、不離親”的心愿。不過,由于養老驛站多由第三方機構運營,所能提供的上門服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機構自身業務范疇。那么,如今驛站能夠為家床老人提供什么服務,是否能滿足老人需求呢?
養老驛站保潔員王麗在為簽約家庭做保潔
現場 為高齡老人理發修腳 外加全屋保潔
上午11點37分,西營前街養老服務驛站的保潔員王麗,到達張大爺和鮑阿姨家中。拍照打卡,上傳系統后,她便開始此次的全屋保潔工作。
張大爺和鮑阿姨均已80歲高齡,鮑阿姨因眼疾導致失明,自2022年起被納入所在社區的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服務范疇。每月驛站會派人上門,為鮑阿姨提供一次理發和修腳服務以及一次全屋保潔服務,這兩次服務可以說幫了老人大忙。張大爺望向坐在椅子上的老伴,鮑阿姨的短發精神利索,修剪得很有層次。“我覺得驛站提供的服務符合我們要求,挺滿意的,尤其盼望著小王來,聊聊天,可熱鬧了。”
王麗動作麻利,打掃衛生有自己的邏輯。先清理最內側的廚房,柜子、灶臺、水池……一路擦拭過來,再打掃中間的客廳、床下、桌面,最后到衛生間,擦拭墻壁、馬桶、地面。打掃衛生間隙,她還幫張大爺老兩口做了頓午餐。
政策 每位老人每月補貼600元 享兩次上門服務
王麗較為固定的上門老人有50多戶,相處下來,其實早已不限于“保潔”這項單純的業務。如果是趕上飯點兒,她都會幫老人做頓飯,幫買藥、買菜也是常有的事兒。下班遛彎兒,走到相熟的獨居老人家附近,她還會不時進門看望,老人們都非常盼著她來。
西營前街驛站的運營方,是北京無憂智護家庭服務有限公司,他們同時還運營著藝苑西里驛站,承接240余位家庭床位老人。負責家庭床位業務的工作人員高夢麗介紹,公司可從民政部門獲得每位老人每月600元的補貼,相應需提供兩次上門服務,每次不少于4小時。“民政部門其實是給了一個8小時的總要求,我們結合自身情況和老人需求設定服務項目,一次是理發、修腳,另一次是全屋保潔。”
說是保潔,其實還包括了清洗空調、油煙機,擦玻璃等項目,老人均可使用每月兩次的上門服務靈活替換。驛站簽訂了一批像王麗這樣的勞務協議人員,每天傍晚對次日的上門服務進行排班。另外,每個季度還需對老人進行6次訪視服務,是由高夢麗等驛站工作人員來完成的。
內容 家庭養老床位服務 不限于理發修腳
西營前街驛站的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可以說是第三方機構承接政府項目的縮影。而在家庭床位不斷探索設置的當下,有市民近日發帖反映,老伴患阿爾茨海默病多年,因重度失能,被社區納入“家庭養老床位”戶。但附近養老驛站工作人員稱,上門服務僅限于理發、修腳兩項。
“老伴的腳用不著修,由于抵觸生人,頭發也只讓我剪。”這位老人在帖中寫道,向驛站人員說明情況后,他們表示那就沒辦法了,不接受服務,驛站就拿不到政府補貼。這位老人認為,“家庭養老床位”不能只擔個虛名,其核心在于后續服務。
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只有理發和修腳嗎?老人反映的情況引起社會關注。記者注意到,在其發帖后不到兩周,得到屬地街道回復,稱所對應的驛站其實可為簽約老人提供個人助潔(含洗漱、剪發剃須、洗腳剪指甲等)、居家清潔(衣物洗滌、物品整理、空調油煙機清洗)、助行(陪同散步)、護理協助(協助指導翻身、褥瘡預防)及康復護理(局部推拿按摩)等多項服務。
運營 助老服務也要有利潤 項目選擇有局限
記者聯系到街道相應工作人員,對方介紹,經過與老人的溝通,了解到這位老人的家中雇了保姆,老伴又怕見生人,因此驛站的服務項目基本都用不到。“其實驛站人員跟他介紹了,也拿著項目清單讓他勾選,但他沒有想選的服務,清單用完就拿走了,他又記不住那么多,就造成了誤會。”工作人員稱,目前是給老人換了一家養老驛站,他選了局部推拿按摩這項服務,“這家驛站有他們認識的工作人員,入戶更能接受。”
老人反映的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不過一個現實狀況是,由于所處區域、補貼經費以及運營機構的不同,各養老驛站對簽約家床老人所提供的免費服務和程度確實存在差別。某養老驛站負責人林葉(化名)解釋,一些服務項目,如果運營該驛站的機構沒有專門人手,可能就不會提供,即便外包出去,也要考慮成本問題。
另一養老驛站負責人陳琪(化名)表示,公司本身就開展家政業務,有自己的保潔團隊,老人有什么需求,公司內部就能解決,不需要找別人,因此能提供的服務項目較多。“政府對家床老人的補貼資金是固定的,從外面請人成本肯定會高,運營機構為了能有利潤,至少別虧本,可能就會在項目范圍上有所取舍。”
展望 項目豐富價格實惠 接受度仍待提高
林葉介紹,目前其負責的驛站,承擔著80余位簽約家床老人的照料工作。按主管部門要求,每人每月至少應獲得兩次免費上門服務。其中一次是生命體征監測、家屬照護技能指導,另一次即以理發為主。
陳琪所在的驛站,則承接了300余位家床老人的照料工作,主要提供的服務為訪視、理發、擦浴。“訪視的話主要是陪老人聊天,過程中我們都會隨手幫老人收拾一下房間。如果不需要理發、擦浴,老人也可以換成按摩、保潔等服務。”
驛站為家床老人提供的項目,或許相對有限,若不限于免費項目,從西營前街驛站,到林葉、陳琪所在的驛站,記者看到服務列表中的項目還是非常豐富的。日間夜間入戶照料、陪同外出就診、爬樓機服務……對家床老人,價格還更為優惠。
不過,在林葉印象中,選擇付費項目的家床老人并不多。“大部分老人的想法還是,免費的都行,不免費的都不要。”
在林葉印象中,驛站服務其實有過更為蓬勃的時候。不過,逐漸有一些商家開始盯上失能補貼,暗中賣東西、搶客戶。特殊時期驛站又面臨營業暫停、無法提供上門服務的狀態,北京市便放開了對失能補貼的使用限制。“這些錢可以在超市花了,我們的服務就更少了。以前有位老人,就指著我們不時幫忙去給他洗腳修腳。補貼可以用于買東西后,他兒子就把卡拿走了。”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去年刊發的一篇論文提及,根據走訪調查,老人一般只愿接受健康指導等一些免費項目,或是助餐等低消費服務。家庭較為困難的老人或者是農村老人,更不愿意消費。
“所謂錢花在刀刃上,買吃的用的這些實體物品沒問題,買服務就還是不太舍得,自己能湊合就湊合。”陳琪稱,稍低齡的老人觀念會有所轉變,但他們的需求量又還不大,推廣服務仍需要普及和時間。
北京晚報記者 魏婧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