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晚,“唱響黃河”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屆全國聲樂展演閉幕式交響音樂會在鄭州大劇院舉行,全體演員合唱《我和我的祖國》
當交響序曲《黃河回旋》的音符在鄭州大劇院穹頂下回蕩,九曲黃河的千年濤聲仿佛穿越時空,與新時代的音樂脈搏共振。8月14日晚,“唱響黃河”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屆全國聲樂展演閉幕式交響音樂會在此落幕,這場以黃河文化為根脈的藝術盛會,不僅是全國聲樂精英進行交流切磋的平臺,更是一場用旋律書寫黃河文明、用歌聲傳承民族精神的文化巡禮。
“作為黃河岸邊成長的歌者,我們想用音樂傳遞更多黃河故事。”河南選手李貝貝的感言道出了新一代音樂人的文化自覺。在這場展演中,66名青年歌者不僅是藝術的展示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屆全國聲樂展演閉幕式交響音樂會落幕 唱響黃河 弦歌不輟
昨晚,“唱響黃河”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屆全國聲樂展演閉幕式交響音樂會在此落幕。
頒獎典禮現場
一河詩畫 音樂敘事中的黃河魂與愛國情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曲家李仲黨筆下的《黃河回旋》以交響哲思重構了母親河的精神圖譜——全曲既有交響詩自由的敘事和抒情,又有史詩性飽滿的回旋奏鳴,弦樂組的纏綿如河水九曲,與銅管聲部的雄渾表達出對黃河母親的敬仰之情,木管樂器的靈動化作河畔人家的裊裊炊煙,訴說著黃河兒女對黃河母親的深深眷戀。
大河滔滔,哺育了一代代中原兒女。當著名指揮家譚利華執棒河南交響樂團奏響這部作品時,舞臺光影與旋律交織,恰似一幅流動的《黃河萬里圖》,讓觀眾在音樂旅程中開啟了一場文化尋根之旅。
《黃河頌》作為開場歌曲,堪稱整場演出的精神坐標。湖南選手任廷的豪邁唱腔,與眾多演繹過此首歌曲的知名歌唱家的史詩氣質一脈相承,將黃河——這條被譽為“民族搖籃”“文化發源地”的母親河的自然偉力升華為民族精神的圖騰。在歷史厚重感與時代使命感的激蕩中,觀眾深切感受到流淌在血脈中的中華文明自豪感。
母親、故鄉、祖國,是音樂的永恒主題。浙江選手沈佳瑜的一曲《那就是我》,以深情婉轉的唱腔將游子對母親的眷戀、對故鄉的遙望揉進每一個音符,勾起無數人對故土與親人的繾綣情思,讓“思念”二字有了直抵人心的溫度。
歌劇《沂蒙山》感人至深地講述了沂蒙軍民的魚水情、戰友情、母子情等真摯情感。上海選手張曦演繹其中的唱段《再看一眼親人》,以飽含深情的嗓音唱出軍民離別時的不舍與牽掛,讓那段烽火歲月里的真情故事在歌聲中重現,沂蒙精神的厚重感與溫暖力撲面而來。
廣西選手周彬演唱的歌曲《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家》,用鏗鏘有力又不失溫情的歌聲將“家國相依”的樸素真理唱進人心,旋律中既有對祖國的赤誠熱愛,也有對小家幸福的珍視,“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家”如誓言般堅定,唱出了新時代中國人對家國同頻的深切感悟與拳拳赤子心。
八方和鳴 地域文化的交響共鳴
這場音樂盛會恰如一條文化紐帶,將全國各地的音樂精華匯聚中原。
四川選手王梓源的《格桑梅朵》充分展現了藏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在優美且富有感染力的旋律下,唱出了細膩的思念與深切的期盼。
上海選手劉鑫宇的陜北民歌《搖三擺》則以信天游的高亢嘹亮,將黃土高原的生命律動演繹得淋漓盡致,印證了“民歌是流淌在血脈里的歌聲”的藝術真諦。
而河南本土選手李貝貝對《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演繹,令人印象深刻。作為經典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的插曲,該歌曲早已家喻戶曉,承載著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與深厚情感。李貝貝以其溫柔細膩的唱腔,與塔吉克族民歌特有的婉轉旋律巧妙融合,以恰到好處的情感表達,賦予了這首經典民歌新的生命力——生動詮釋了中華文明兼容并蓄、和諧共生的特點,也讓觀眾再次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地域、連接心靈的獨特魅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化作品以其獨特魅力、創新表達,為整場音樂會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開啟了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河北選手郝怡然的《粉墨春秋》將京劇唱腔與聲樂技巧熔于一爐,時而俏麗剛健,時而深沉委婉,在抑揚頓挫之間顯露國粹的韻味。河南選手司巖演繹的《貴妃醉酒》,以深厚的功底展現了梅派唱腔的精髓,現代編曲與傳統戲曲碰撞出強大的情感張力,古典美學在交響伴奏中煥發新生,令人回味無窮。
此外,河南選手聶文超唱響的《北京頌歌》,以跨越時代的情感穿透力,將“陽光灑滿金色的北京”的經典旋律化作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文化密碼——其唱腔中既有中原兒女的豪邁底氣,又飽含對首都的赤子深情,恰似黃河之水滋養下的文化根系,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生長出蓬勃生機。
還有安徽選手羅靜帶來的歌劇《黨的女兒》選段《萬里春色滿家園》,用醇厚的嗓音勾勒出革命年代的理想之光。當“愿將這滿腔熱血染山川”的唱詞響徹劇場,紅巖精神與黃河文化在旋律中交融,既有對英雄信仰的深情禮贊,又暗含著對新時代“黃河萬里春”的美好期許,讓紅色基因在音樂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通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藝術呈現,這些作品不僅構建起多彩的文化圖景,更凸顯出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搖籃的開放格局與恢宏氣度。
精英選手正在表演中
薪火相傳 青春歌者的文化擔當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她的故事、她的氣勢有說不完的感染力,能有機會用歌聲表達對黃河的情感,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珍貴的經歷。”
“青海是黃河的發源地,在黃河文化月的舞臺上,我的熱情就像滔滔河流。作為聲樂的學習者和實踐者,有義務和責任去為傳承和弘揚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貢獻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各個省不同唱法的老師們,能夠聚在一起交流,互相去學習,互相去借鑒,也讓我們在長江邊長大的孩子能夠親近黃河,感受不一樣的風情,從而讓我們的歌聲沉淀出更多的內涵。”
“借著‘唱響黃河’這樣一個主題,凝聚一種精神。激勵著我們聲樂學習者、文藝從業者能不斷提升藝術修養,錘煉專業技藝,用歌聲傳遞力量,用藝術傳承文化。就像我選唱的歌曲《黃河漁娘》里面的漁娘一樣,在自己生活的這片熱土上不斷地努力耕耘、認真生活。”
這些年輕歌者的感悟,恰是展演活動的深層意義所在:當不同地域的音樂語匯在黃河岸邊交融碰撞,產生的不僅是藝術火花,更是文化認同的強大凝聚力。
當終曲《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響起時,全場演員與觀眾同聲合唱,歌聲如黃河浪潮般洶涌澎湃。這場以黃河為名的音樂盛會,最終超越了藝術展演的范疇,成為一次鮮活的文化傳承實踐——讓民族音樂從地域角落匯聚,在交流互鑒中凝聚成共同的文化記憶。正如黃河奔流不息滋養大地,這場音樂盛宴所傳遞的文化基因,也將在新時代的藝術長河中永續傳承,弦歌不輟。
本報記者 蘇瑜/文 馬健 徐宗福/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