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至1940年,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隨第19集團軍轉戰贛北。團長是中共黨員胡蘭畦,團員由成立時的11人增加到37人,其中16人是中共黨員。黨組織關系前期歸新四軍南昌辦事處領導,后期歸八路軍桂林辦事處領導。在上高縣翰堂道陂村,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易名為第19集團軍婦女戰地服務團。服務團不定期駐扎在翰堂村祠堂內,在駐地附近組織了婦女識字班、兒童團歌詠隊,氣氛非常活躍。
服務團在上高一帶,主要的工作是向官兵和駐地百姓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成立戰場劇社,表演節目慰問前線官兵,救護傷病員,調解軍民矛盾等。
據服務團團員戴再民《在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工作的前前后后》一文回憶:“1939年10月,我來到服務團工作,給團員排演張客的《最后一顆子彈》;1940年元旦,在第19集團軍總司令部演出了冼群的《反正》《一百零一夜》《最后一顆子彈》;春節期間,我們排演了田漢的話劇《最后的勝利》(四場)。演出時都請了不少駐地百姓來觀看。”
2017年,上高縣博物館一行人到湖南衡東縣采訪時年97歲的服務團團員林曼萍。她回憶道:“1938年11月,我隨胡蘭畦到第19集團軍總司令部參加了服務團。1939年至1940年,我們團在贛北一帶開展工作。其中,我在上高翰堂辦墻報,演過《放下你的鞭子》等宣傳抗日的節目。”
翰堂道陂村盧長貴老人曾回憶,婦女戰地服務團的女兵來翰堂時,他才六七歲。她們在村里辦了兒童識字班,村里小孩在識字班認字學歌,內容有:“小小兵,志氣高,一二一,學兵操。日本人真可惡,殺人又放火。你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他是中國人,我們都是中國人,殺日寇保家鄉”等。
3年間,婦女戰地服務團的團員用自己手中之筆,忠實記錄下了親自體驗的許多戰斗和生活經歷。綽號“小詩人”的周文南在服務團3年寫下數十篇戰地通訊,刊登在各地報刊上,其中《翻過天目山——到孝豐西畝鎮》《女兵變成老百姓》《參觀士兵的小組會》《祭奠三百勇士》《大演習》等文章深受歡迎。1940年7月,周文南在打掃戰場時因勞累過度染上傷寒,但高燒40攝氏度還堅持參加慰問演出。由于當時治療條件有限,周文南不幸被病魔奪去18歲的花季年華。
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是戰火中的巾幗英雄,將永載抗戰史冊。
上高縣政協特聘文史研究員 昝鴻祥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