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光陰如梭,站在湘潭市雨湖區城正街的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前,歷史的硝煙雖散,記憶卻如碑身鐫刻的“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般永恒。綠蔭環繞的幽靜小院中,這座莊嚴的方尖碑仿佛在低聲吟誦湘潭兒女的抗日史詩。回望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恥辱,到1945年勝利的光芒,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就從這沉默的豐碑開始訴說。
湘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方陽 攝
1938年7月7日,當時的湘潭縣政府及各人民團體會議決定,建碑于學宮坪奎星門外,悼念為抗戰陣亡的將士。紀念碑初為磚砌水泥碑。重建后,碑高9.18米,以寓九一八事變日軍攻占東北之恥,碑身呈方錐形,后方刻有“忠貞永式”碑銘,四字如鐵,鐫刻著英靈的不朽氣節。
歷史資料顯示,1944年5月,日軍為打通湘桂通道,瘋狂進攻湖南中部。6月12日,日本軍官黑獺平一率133聯隊從瀏陽直撲易家灣;13日,日軍便衣偵察隊竄抵滴水埠,被復興膏鹽礦礦警隊發現,礦警隊斃敵4人。這是湘潭城區打響的抗日第一槍,也點燃了湘潭軍民抗日的烽火。6月15日晚,日軍分兩路渡江:一路取九華向城區推進;另一路撲向文昌閣,取小東門。17日,日軍攻城,守軍退往湘鄉,湘潭城區陷落。
日本侵略者殺人放火、搶劫奸淫,無惡不作,湘潭化為地獄。據《湘潭市軍事志》記載:“湘鄉、湘潭縣死亡38812人、受傷12萬余人;燒毀房屋72636棟,耕牛47238頭、谷米660余萬石,物質損失合計12180億法幣……”
面對暴行,湘潭兒女的脊梁從未彎下,用血淚抗爭守衛家鄉。湘潭組織了多支抗日游擊隊,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抗戰期間,湘潭、湘鄉兩縣抗日將士在前線犧牲6449人。碧血染紅湘江之水,最終贏得了抗戰的勝利。
1945年9月20日,駐湘潭日軍投降,勝利的鐘聲敲響,但傷痛未愈:38812條生命化作星辰,守望這片土地,埋下今日盛世的種子。
時光荏苒,湘潭涅槃重生——當年的滴水埠戰場崛起現代化工業園,九華地區“長出”產業新城。山河無恙,家國安寧,這錦繡山河如英雄所愿,這璀璨未來由我輩揮毫。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龍香玖 陳靜 實習生 湯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