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尋訪抗戰印跡 傳承復興力量 | 華中抗戰的中堅力量 尋訪新四軍第五師在孝感抗戰印記

          2025-09-19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1939年1月,李先念率領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及隨行干部160余人,自河南竹溝南下,開創武漢外圍敵后抗日根據地。1940年1月,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決定,我黨領導的鄂中、鄂東和豫南3個地區抗日武裝力量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1941年4月,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五師。組建完畢后,新四軍第五師司、政機關和鄂豫邊區黨委機關以及五師主力部隊相繼進駐孝感大悟山。1941年至1945年,新四軍第五師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多次圍剿和掃蕩,進行了1260多次主要戰斗,阻擊了近15萬日軍的進攻,有力支持了全國抗戰。

          南下鄂中 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

          盛夏時節,陽光灑落在孝感市安陸趙棚鎮北面的薛家山,蟬鳴不歇,松柏簌簌。

          趙家棚抗日烈士陵園內,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碑巍然聳立。遠遠望去,“趙家棚抗日烈士紀念碑”10個剛勁有力的金色大字,在綠樹和藍天的簇擁下閃閃發光。

          時間回到86年前。1939年,李先念率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160余人,從河南竹溝南下,進駐安陸趙家棚,著手創建安(陸)應(山)孝(感)三縣抗日根據地。同年6月,陳少敏率部與李先念會師,共同開創了鄂中地區第一塊抗日民主根據地——趙家棚抗日民主根據地。

          “沒有小小趙家棚,就沒有后來新四軍第五師的壯大和中原軍區的形成。”安陸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任張偉感慨道。

          定軍大悟山 孤懸敵后的抗戰堡壘

          大別山南麓,在群山環繞的白果樹灣村,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依山而立。1941年至1945年,這里是新四軍第五師抗戰指揮中樞。

          抗戰期間,新四軍第五師堅決執行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戰略決策,依靠鄂豫邊區人民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從160多人逐步壯大為5萬多人的正規部隊和30余萬民兵組成的抗日武裝力量,建立了以大悟山為中心9萬多平方公里的抗日民主根據地。

          夜襲孝感城、激戰侏儒山、粉碎日軍“鐵壁合圍”戰術……新四軍第五師在根據地內廣泛地抗擊了日本侵略軍,先后阻擊了近15萬日軍和8萬多偽軍的進攻,對日、偽軍的主要戰斗達1260多次,殲滅日、偽軍4.3萬余人。

          傳承抗戰精神

          紅色沃土奏響振興交響曲

          行走在安陸市趙錢紅色旅游公路上,青山掩映中的村莊風景如畫、各具特色。

          這條在2021年正式建成通車的公路串聯起了8個曾經偏遠的鄉鎮,累計輸送的游客超過千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超過60億元。

          在這條公路的起點趙棚鎮,連綿起伏的藍莓種植大棚如畫卷展開。這里的藍莓種植面積有8000多畝,是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藍莓種植基地之一。

          今年1月,白果樹灣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景區成功晉升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小山村成了炙手可熱的旅游研學目的地。

          據統計,2024年,大悟縣接待游客達790萬人次,綜合收入45億元,10萬余名村民吃上“旅游飯”。

          孝感日報記者 蔣潤濤 李琛

          通訊員 易榮波


          這里,曾培養600多名抗日骨干——

          抗日烽火中湖北有個“小延安”

          說起延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她是中國革命圣地。

          但您也許不知道,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在湖北應城湯池開辦的“湯池訓練班”,10個月走出了600余名抗戰干部,被譽為湖北“小延安”。

          李先念同志曾評價:“湯池是發動鄂豫邊區敵后抗日戰爭的戰略支撐點之一,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

          1937年11月,中共中央駐武漢代表董必武同愛國進步人士、國民黨湖北省建設廳廳長石瑛協商,決定在應城湯池開辦“湖北省農村合作事業指導員訓練班”。訓練班由愛國人士李范一出面主持,時任中共湖北省工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的陶鑄具體領導,以培養農合干部的合法名義培養抗日干部,重新建立、發展鄂中黨的組織,動員民眾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

          這就是著名的“湯池訓練班”。從1937年12月第一批學員入學,到1938年10月因應城淪陷停辦,湯池訓練班共辦3期,為新四軍第五師輸送了主力兵員,被譽為鄂中的“抗大”、湖北“小延安”。

          湯池訓練班為發展鄂中敵后抗戰培育革命火種600余人。學員結業后,以農村合作指導員的身份分配到鄂中32個縣市秘密恢復和建立黨組織。他們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中,成為抗戰的種子,點燃鄂中抗日烽火。

          1938年底至1939年4月間,應城抗日游擊隊進行了3次整編,成為擁有4個支隊、2個獨立中隊,共1000余人的抗日隊伍,有力地支持了鄂中抗日游擊根據地乃至鄂豫邊區和新四軍第五師的建設與斗爭,成為鄂中抗日的一面旗幟。

          今夏,記者來到孝感市應城湯池鎮溫泉西路30號,這里是湯池訓練班舊址,如今是鄂中革命烈士紀念館。

          拾階而上進入紀念館大門,陶鑄、李范一等5名湯池訓練班委員會委員的全身銅像佇立在此。再往左邊陳列廳走,陳列著多方收集的湯池訓練班師生百余幅照片以及大量實物、資料,生動再現革命先輩當年的學習、戰斗、生活場景。

          孝感日報記者 蔣潤濤 黃佐君

          通訊員 李夢婷


          毛澤東號召學習的理論家、《解放日報》首任總編輯

          孝感籍新聞戰士楊松:以筆為槍 以墨為彈

          1941年春,中央政治局決定在延安出版大型日報《解放日報》。作為中央機關報,毛澤東題寫報名并撰寫發刊詞,闡明了報紙創刊的宗旨和任務。

          1941年5月14日,延安清涼山,解放日報社編輯部辦公室正在舉行《解放日報》創刊會議。作為第一任總編輯,楊松報告了辦報計劃。

          楊松,原名吳紹鎰,1907年11月出生于孝感大悟四姑墩,1927年2月受派遣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4年歸國,在東北從事革命領導工作。1938年2月,楊松從莫斯科回到延安,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后兼任秘書長和宣傳科科長,并在中央馬列學院任教。同年9~11月,他出席中共中央擴大六屆六中全會,并擔任會議秘書,參與文件的起草,是我黨優秀的馬列主義理論家、宣傳家和革命活動家。

          《解放日報》辦報初期,由于人手少條件簡陋,楊松既是總編又是編輯也是校對員,每天報紙在出版之前,他都要從頭到尾逐字逐句通讀一遍。報紙發行一個多月,他接連寫出了29篇社論。這些社論批判了國民黨頑固派積極反共、消極抗戰的行徑,有力地激發了全民團結起來一致抗日的信心和決心。

          1942年11月23日,楊松因病在延安逝世。毛澤東在送給他的挽聯上寫道:“楊松同志辦事認真,有責任心,我們應當記住他、學習他。”

          孝感日報記者 蔣潤濤

          通訊員 易榮波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