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記者來到位于滎陽市城關鄉北周村的張勛烈士紀念堂。青磚灰瓦,松柏參天,拾級而上,腳下的石階被無數前來瞻仰的人磨得發亮。
赴革命圣地求學
1941年,中華民族處在水深火熱的危急關頭。年僅17歲的河南省孟縣人張勛,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革命真理,決心到延安學習。新婚燕爾的妻子聽說他要遠離家鄉,傷心不已。張勛見狀忙安慰說:“你不用難過,我是去上學的。等我回來,咱倆一起出去工作……”張勛說服了妻子,拜別了父母,便起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期間,他認真聽講,踴躍發言,思想進步很快。3個月訓練班結業后,1942年2月,他被分配到太行山主力部隊王樹聲部,跟隨皮定均率領的太行山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他奔波于太行山南北,宣傳抗日救國的主張,引導太行山有志青年參加革命隊伍,壯大人民武裝力量,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殘酷的戰斗中,成長為當時有名的年輕指揮員。
建立王河農民協會
1944年,中國抗戰逐步轉入戰略反攻。中共中央審時度勢,決定在豫西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
張勛根據黨的工作重點和洛川會議精神,受黨組織委派,南渡黃河,來到滎汜山區工作。他和地下黨組織取得聯系后,深入五云山南的王河村、霍河一帶發動群眾,組織農民參加農民協會,展開減租減息運動。
張勛以王河村為工作重點,發動群眾開展宣傳工作,引導農民參加農民協會,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給群眾宣講開展減租減息運動的目的和意義。在他的宣傳和發動下,很多農民的思想認識都有了很大提高,大家積極要求成立農民協會。經過張勛艱苦細致的工作,終于建立起了滎汜縣第一個革命紅色組織——王河農民協會。
英雄血染文昌閣
1945年秋,因革命形勢需要,皮定均司令率部隊南下,張勛留下繼續戰斗。部隊南下后,白色恐怖又籠罩了五云山南。革命工作更困難了,環境更殘酷了。但張勛一如既往,頑強戰斗。
1945年8月的一天,張勛在庵上嶺村對區干隊和民兵進行整頓和訓練時,被內奸出賣后被捕,敵人把張勛帶到北周村。國民黨五云鄉長方子美引誘其投降,并逼問他說出共產黨員和八路軍的一些秘密和傷病員情況。張勛遭遇嚴刑拷打,寧死不屈,最終在該村文昌閣被殺害。
張勛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他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使人銘記在心。1988年,當地在張勛烈士獻身處修建了“張勛烈士紀念堂”,刻碑褒揚張勛的英雄事跡。
本報記者 史治國
通訊員 劉儀 孟均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