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漢石雕博物館,陳列著一塊“清風”石匾。青色石面上,清風二字雄渾豪邁,氣勢磅礴,傳遞出清正、清朗的精神意蘊 。石匾介紹中寫道:“該石匾從鄭州碧沙崗附近居民王先生處征集,系家傳,是其爺爺當年在碧沙崗舊址偶然得到。字跡為馮玉祥將軍手書。”一塊石匾,徐徐清風,給我們展開了一段馮玉祥將軍在鄭州碧沙崗的廉政往事。
碧沙崗,即今天的鄭州碧沙崗公園。北伐戰爭后,馮玉祥為紀念北伐軍第二集團軍陣亡將士烈士,撥款20萬元,擬在鄭州城西亂墳崗上修建碧沙崗烈士陵園。為此,馮將軍分文不茍、親自督工。工程伊始,便有承包商覬覦牟利,悄悄塞給馮一塊金磚,請求他在施工中予以關照。馮將軍憤然將金磚擲之于地,并厲聲斥責:“烈士們為家國拋頭顱灑熱血,這陵園一磚一瓦皆系民心,豈容玷污!”他隨即讓人重審工程賬目,將那名承包商逐出工地,之后規定所有建材都要由士兵和百姓代表共同驗收,賬目每日公示在工地旁的木板上,任人查問。為表達其廉潔奉公的決心,還奮筆寫下 “清風” 二字,命工匠刻于石上,置于工地顯眼處,以警示軍民。
有一次,馮玉祥在園中巡查,見一名工匠將施工剩下的一些水泥塞在自己懷里。他上前詢問緣由,原來工匠家中房子漏雨,想帶點水泥回家修補屋頂。將軍聞訊,并沒有呵斥處罰,而是讓人從倉庫里另取了一袋水泥送給了工匠,費用從自己的私賬中支出。他說:“公物私用的口子不能開,但體恤百姓也不是錯。帶兵者身正,隊伍才正;隊伍正,百姓才信。”
有下屬見他日夜操勞,便悄悄備了些當地特產的點心給他送去,想讓他補補身子。馮玉祥見了,指著園中正在搬運石材的士兵和百姓說道:“他們每日扛石壘墻,吃的是窩窩頭就咸菜,我豈能貪圖安逸、獨享美食?”遂將點心分發給士兵,自己則依舊啃著粗糧。
如今,在碧沙崗公園的“碧血丹心”豐碑下,在鄭州漢石雕博物館里的 “清風” 石匾前,常有游人駐足凝視、追思先輩。那蒼勁的字跡和磅礴的氣韻,藏著馮玉祥將軍以廉治軍、以潔明志、以親待民的赤子情懷。
碧沙崗清風拂過樹梢,仿佛還在訴說著將軍那段塵封的往事——廉潔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查賬目、送水泥、分點心的細微處。這段湮滅在歷史長河中的往年舊事,于現代的公職人員而言,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動蕩年代,馮玉祥以 “清風” 自警、以行為護廉;和平當下,我們更應秉持這份初心,把清風廉潔融入工作點滴。不負先輩遺志,讓 “清風” 不僅是石匾上的字跡,更成為工作作風的底色,常拂心間,常伴征程 。正是:
蔥蔥草木深,碑碣記忠魂。
擲金彰正氣,揮毫寫精神。
黃沙凝碧血,松柏銘丹心。
舊事說廉韻,清風勵后人!
劉潔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