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博文向參觀者講解彭雪楓事跡
河南商丘夏邑縣的清晨,陽光灑在彭雪楓將軍紀念館的青磚灰瓦上。33歲的講解員程博文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館內,細心擦拭著展柜。這個動作,他的曾祖父程丕振做過,他的祖父做過,他的父親也做過。如今,輪到了他。
“我是2018年回來的。”程博文說。那一年,這個土木工程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放棄了在北京的工作,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八里莊村。400余件展品、4座雕像、3處碑文靜靜地訴說著一位將軍短暫而輝煌的一生。程博文在一張黑白照片前駐足——照片上,彭雪楓將軍目光如炬,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他犧牲時只有37歲。”程博文的聲音低沉下來,“比我現在的年齡大不了多少。”
一個家族四代人矢志不渝地守護抗日名將的印記,讓他的名字穿越八十載歲月,至今仍在這片土地上回響。
四代人的接力
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時年30歲的彭雪楓任八路軍總部少將參謀處長兼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任。
1938年9月,彭雪楓在河南確山竹溝組建新四軍游擊支隊并擔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挺進豫東敵后戰場。短短一年,游擊支隊就發展成1.7萬余人的抗日武裝,并建立了7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完成了初創豫皖蘇敵后根據地的戰略任務。
1944年9月,彭雪楓率部在河南夏邑八里莊同敵人作戰指揮時犧牲,時年37歲。
1982年,位于夏邑八里莊的彭雪楓將軍紀念館建成開放。程博文的曾祖父程丕振——八里莊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一位老兵——自愿擔負起守護紀念館的責任。沒有報酬,只有一份樸素的信念:“這個地方需要人守著。”
那是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忙著奔向新生活。程丕振卻選擇留在紀念館,掃地、擦窗、接待來訪者,日復一日。20世紀90年代,程丕振年事已高,程博文的祖父接過了接力棒。“我爺爺是村‘兩委’成員,也是一名黨員。他看到曾祖父力不從心,就自告奮勇接下了這個任務。”程博文說,“那時候,依然是義務勞動,沒有報酬。”
程家第三代——程博文的父親,雖然沒有全職守護紀念館,但用自己的電工和維修手藝,默默支持著館內的維護工作。而程博文,成為程家第四代守護者。
2018年,程博文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北京的建筑工地上,他是一名技術員,測量、質檢,與鋼筋混凝土打交道。回到家鄉,他要面對的是父輩們守護了數十年的紀念館。
爺爺的話至今回蕩在程博文耳邊:“在老家,你能把這份紅色傳承做好,同樣能實現人生價值。”“紀念館不僅是守護一個地方,更是守護一段歷史、一種精神。”
程博文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重新理解彭雪楓將軍的故事。越是深入了解,程博文越是發現彭雪楓將軍的不同尋常。
“他不只是一個軍事將領,更是一個有血有肉、豐富立體的人。”程博文說。
新時代的傳承
作為第四代守護者,程博文覺得自己與前輩們“初心相同,但方式方法不同”。
他積極探索新的傳播方式,拍攝抖音短視頻,介紹紀念館和彭雪楓將軍事跡。“通過新媒體,可以讓更遠地方的人知道我們這兒,了解彭雪楓將軍,吸引他們來實地感受。”程博文說。確實,已有不少外地游客是因為看到他的視頻而專程前來參觀的。
在講解中,他尤其重視對青少年群體的引導。他回憶起一次經歷:一位奶奶帶著小孫子來參觀,孩子卻在館內嬉戲打鬧。程博文有些生氣,但他并沒有簡單制止,而是耐心地為祖孫倆全程講解近一個小時。“這里是莊嚴的地方,是學習歷史、緬懷先烈的地方。”程博文回憶說,“我對幾個孩子說,要記住,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過去的犧牲換來的。”
那一刻,他從孩子的眼中看到了懵懂的理解。
程博文現在也有了兩個孩子。“我會經常給他們講彭雪楓將軍的故事,雖然他們現在還小,但我會用他們能懂的語言,告訴他們要記住這位為了我們美好生活而犧牲的英雄。”他常常帶著孩子來到紀念館,看著孩子們在館內奔跑的身影與墻上將軍肅穆的照片同處一個空間。“這就是一種傳承。現在的幸福生活,正是過去的犧牲換來的。我們有責任讓下一代明白這一點。”
從1982年到2024年,從程丕振到程博文,四代人的守護,跨越了近半個世紀。
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騰飛,科技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有些東西始終未變——對歷史的尊重,對先烈的緬懷,對精神的傳承。“這條路、這所小學,都是以彭雪楓將軍的名字命名的。”程博文說,“每天走過這些地方,我都會想起他,想起我們的責任。”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夏邑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先后赴江蘇宿遷、泗洪,安徽渦陽,河南永城、鎮平、西華杜崗,山西太原,貴州遵義、婁山關等地考察收集資料,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彭雪楓將軍紀念館的改陳布展工作。同時開展紅色宣講進校園活動,將彭雪楓將軍的豐功偉績和馬頭七十二烈士的革命事跡納入中小學思政課教育范疇,受教師生3000余人次。
夕陽西下,窗外的蟬鳴依舊,紀念館即將閉館。程博文做完了最后的檢查工作,輕輕鎖上了大門。門前的雪楓路華燈初上,雪楓小學放學回家的孩子們歡聲笑語。
本報記者 石闖 梁宸瑜/文 周甬/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