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全國人大代表李士強:防止脫貧又返貧 打造“造血式”扶貧

          2019-03-15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國人大代表、沈丘縣馮營鄉李寨村黨支部書記李士強表示,一定認真學習領會,讓村民更富裕、更幸福、更和諧,讓村莊更美麗。

          全國人大代表 李士強

          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防止返貧機制

          作為農村黨支部書記,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如何防止貧困戶脫貧再返貧是李士強一直思考的問題。

          李士強表示,通過調研調查分析,貧困人口大致可以分為失能型、受困型、負重型、缺失型。他認為,對于不同類型的貧困人口,重點是抓好因戶施策、分類幫扶兩個關鍵環節。如對于失能型和受困型的貧困人口,他們自身脫貧能力很弱,可通過貧困戶手中的資源(如土地經營權、農村集體資產、宅基地使用權等)和資產(如財政扶貧資金等),量化折股,確權到貧困戶,投入相關產業,實現到期分紅,打造可持續的“造血式”扶貧。

          就如何為貧困戶提供可持續的脫貧保障機制,李士強建議,排查摸底,因戶施策。以村、戶、人為單位,分類幫扶。村一級主要根據資源稟賦,確立扶貧方向。對有勞力而缺技術、資金的,以產業、就業幫扶為主。對缺乏勞動力的,以村為單位,盤活資產,開發資源,發展物業經濟等,運營收益有效回饋持股貧困戶。

          完善非貧困村基礎公共設施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得到了明顯改善,扶貧成效顯著。“但對于非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資金投入相對較少,而事實上像貧困地區的非貧困和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實施情況相差無幾。”李士強說。

          他認為,在關注重點貧困村和貧困戶的同時,應該同樣關注非貧困村及非貧困戶的發展。切實加大對貧困縣非貧困村項目資金的支持,幫助、支持非貧困村重點搞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解決非貧困村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政策支持上一個需要明確的問題。

          補齊文化建設短板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文化是靈魂。“但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短板。比如文化陣地嚴重不足、文化服務設施不齊全、文化專業人才嚴重短缺等。”李士強直言。

          李士強建議,加大文化基礎設施投入,注入農村文化發展的血液。堅持公益性文化設施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原則,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鄉鎮文化建設。支持農民自籌資金,興辦農民劇團、農家書屋等,使農民群眾也成為文化建設的投資主體。

          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婦女學校等資源進行整合,做到“少花錢、多辦事”。以獎代補形式,扶持文藝團體。增加對送戲下鄉和農民自辦文化活動的資金支持,扶持和資助有代表性、有影響的農村區域性民間民俗活動,對能正常開展活動、創作藝術作品的文藝團體和文化能人給予獎勵。


          鄭州全媒體記者 武建玲 董艷竹/文 馬健 宋曄/圖

          分享到: 編輯:李糧辰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