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李剛田·只言片語

          2020-11-26 來源:鄭州美術館ZAM 分享到:

          李剛田

          1946年3月生,號倉叟。多次被聘為全國重要書法篆刻活動的評審委員,書法篆刻作品及論文多次入選國內外重要的專業活動并獲多種獎項,出版專業著作30余種。

          為西泠印社副社長,鄭州大學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院委、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研究員、篆刻院研究員,鄭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獲第五屆書法蘭亭獎·藝術獎。曾任《中國書法》主編,連續三十年當選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篆書
          臨秦官印印文直幅
          244cm×62cm
          白色宣紙 手繪朱絲欄
          2019年創作

          釋文 :昌武君印。上林郎池。茝陽少內。弄狗廚印。
          中行羞府。右褐府印。泰寖上田左。喪尉。安民正印。
          章馬廄將。南海司空。铚粟將印。小田南廄。長夷涇橋。
          宜陽津印。原都左尉。法丘尉。曲陽左尉。咸陽右鄉 。
          高陵右尉。脩武庫印。蜀邸倉印。秦官印摹寫。

          一切以自然本真為上,自然本真是為藝做人的根本,是中華美學、哲學乃至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學》中所說的“心正”與“意誠”。但又談何容易?看似容易卻艱辛!

          ——李剛田語

          行書『春到老來』七言聯
          238cmx51cmx2
          四川毛邊紙
          2019年創作

          釋文:春到詩懷多麗藻;老來翰墨自澄瀾。乙亥春得句。

          如今老了,不再去想什么“自強不息”之類的話,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又回到了兒時的心態,順乎心情自然與生理自然來寫字,已無什么“念想”,寫字是我“常態化”的生活方式,從中得到歡欣,享受人生。

          此時深深理解老子所說“復歸于嬰兒”是一種很難達到的理想境界。

          ——李剛田語

          行書 豐坊論書語扇面
          65cm×23cm
          灑金大紅粉箋
          2009年創作

          釋文: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籀,然后結構淳古,使轉勁逸,伯喈以下皆然。米元章稱謝安石《中郎帖》、顏魯公 《爭坐位》 書有篆籀氣象, 乃其證也。明人豐坊書訣。

          大幅可視,小幅宜讀;可視者用目,可讀者用心;目視其外在形式之美,心讀其內在韻味之醇。大幅多重沿空間展開的建筑般的美,相比之下,小幅雖也重形式,但更重沿時序展開的音樂般的韻律。

          所以大幅重黑白對比、重空間構成、重形式對視覺的沖擊力,而小品則重隨緣生機的自然書寫性,重沿筆勢往復和文辭節奏展開的流動之美。大作品重氣象恢宏,小品重耐人尋味。

          ——李剛田語

          行書?董其昌論書語扇面

          65cmx23cm

          描金色粉箋

          2009年創作


          釋文:書法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須有用筆如太阿剸截之意。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顏魯公謂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是也。畫禪室隨筆。

          大幅作品不可虛張聲勢而索然無味,小品也不可一味展示雕龍鏤鳳手段而流入甜熟庸俗。

          小品要有納須彌于芥子的內在大宇宙,如尺水寸山的畫幅,可使人臥游千里,騁思無盡,由此及彼,由微云及泰山,得大氣象與深遠境界。

          這大氣象與創作的技法、作品的形式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最根本是決定于作者的氣質稟賦、人格修煉及胸懷學養。所以大幅作品是“造”出來的,小品則是“養”出來的。

          ——李剛田語

          篆書?虎視鷹揚斗方

          96cmx90cmx4
          白色宣紙 宿墨
          2019年創作

          釋文:虎視鷹揚

          獨立立場是一種自信與定力的表現,當然這個自信不是夜郎自大,也不是唯我獨尊,而是在深知與熟慮之上具有自信心的選擇。

          ——李剛田語

          隸書?暢當《登鸛雀樓》直幅

          178cmx96cm
          白色宣紙
          2017年創作

          釋文: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唐人暢當詩《登鸛雀樓》一首。

          書家的創作“個性”應是對“人”的個性的主動把握與重新塑造,對于創作風格既要順乎自然,又要具有主動意識,從事書法創作,也就是要把握人的本性與書法藝術關系的問題。

          ——李剛田語

          隸書?節臨《鮮于璜碑》直幅

          179cmx94cm
          白色宣紙
          2020年創作

          釋文:唯君行操,體坤則乾。至孝通洞,克勤和顏。烝烝栗栗,可移于官。郡將(孝)察上,宿衛報關。出典邊戎,民用永安。遂遷宰國,五教在仁,嗇民用彰,家用平康。父君不,棄官奉喪。擘踴哭泣,見星而行。子無隨歿,圣人折中。五五之月,令丞解喪。州辟典部,入領治中。萬里同風,艾用照明。大尉聘取,上輔機衡。遂登漢室,出司邊方。

          不但求藝術形式與表現語言的獨立與個性化的追求,更要保持創作者精神的獨立與文化品質的個性。作品不但要給人感官愉悅,更要精神感動。作品不僅僅要形式奪人,更要耐人尋味,要承載淵深博大的中華傳統文化。

          ——李剛田語

          行書 京鏜《定風波》直幅

          244cmx75cm
          泥金皮紙
          2020年創作

          釋文:休臥元龍百尺樓。眼高照破古今愁。若不擎天為八柱,且學鴟夷,歸泛五湖舟。萬里西南天一角,騎氣乘風,也作等閑游。莫道玉關人老矣,壯志凌云,依舊不驚秋。京鏜《定風波》。

          修身是向內的一種自我陶冶,是精神的修煉、道德的培養、心智的沉潛、定力的鑄成。作用于修身的書法遠離人的物質利益及生理需求,是精神世界的活動,書法藝術從屬于文,從屬于“人”,不能單純作為“藝”,真善美中的“美”與真善是不可分離的,要在真善之中才能體現美。

          ——李剛田語

          篆書集 《王孫鐘》十一言聯

          240cm×38cm×2
          泥金皮紙
          2020年創作

          釋文:用享龍文王孫飲樂正初吉;喜揚鳳德祖考惟祈保萬年。

          說不上是書法創作,只是順著興趣寫下去,沿著慣性走下去,在書寫過程中得到身與心的協調,天與人的合和。

          ——李剛田語

          篆書 鄧石如題碧山書屋長聯

          240cm×38cm×2?
          泥銀皮紙
          2020年創作

          釋文:滄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峽云、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沒有刻意去求新奇與追風格,其間一以貫之的頑固的表現著自我,這個自我不是張揚的、刻意的、設計的、嘩眾的、媚俗的,而是如日月之瀉光華、江河之向東流,一切順乎自然。自然是大道、是至道、是至境,但這自然又不是原始狀態的混沌或童孩時期的蒙昧未開,而是既雕既琢、復歸于樸。

          ——李剛田語

          楷書 節臨《元略墓志》直幅

          247cm×100cm

          槽底皮紙

          2011年創作


          釋文:維天挺氣,維岳降靈,猗歟顯哲,資和誕形。學由心曉,智以性成,辟強幼達,令思早名。一彼一此,不獨擅聲。藉德蹈榮,緣懿履秩,神儀優婉,貂璋曜逸。螭藻樞中。意摹《元略墓志》一節。

          人老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要松弛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使自己愉快的事,一切要順應自然。

          東晉王子猷大雪夜駕舟訪戴逵,天明至門前卻又返身而回,曰:“吾乘興而來,興盡而去,何必見戴!”這是一種老年人應領悟的人生境界,重在對人生過程的享受。

          ——李剛田語

          篆書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直幅

          179cm×40cm
          白色宣紙 朱絲欄
          2013年創作

          釋文: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自自然然地濡墨揮毫,任心手之交應,忘我忘情,在秉筆臨池中,得無窮快樂。古人說:“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我今得之。

          ——李剛田語

          行楷 《醉茶志怪》兩則直幅

          244cm×62cm
          白色宣紙
          2019年創作

          釋文:良鄉農人掘地得古瓦罐,中實以五銖錢盈器。持歸,日市其錢,人爭購之,數日而罄。有涿鹿士人,好古者也,聞其事,謂人曰:『錢為五銖,器必漢窯,予將買其器。』乃之良鄉,訪農人。農曰:『錢已貸盡,以瓦器無用,鑿破其底作煙突,令置諸檐端矣。』引士視之,浩嘆而歸。楊青驛何氏家有古磁瓶,置案頭。一夕,雷電入室,龍攫于地,瓶無少損,化為金色。每天陰晦,則出云氣縷縷然,可驗雨。插花則落后成實。何氏寶之。《醉榮志怪》兩則。

          面對市場、面對官場、面對競爭、面對喧囂與泡沫,讓我們靜下心來,回歸藝術創作的本身,尋找精神的自由與自在,這就是在當下藝術創作中的“以人為本”。

          ——李剛田語

          楷書 王維《田園樂》直幅

          145cm×67cm

          白色皮紙

          2014年創作


          釋文:厭見千門萬戶,經過北里南鄰。官府鳴珂有底,崆峒散發何人。再見封侯萬戶,立談賜璧一雙。詎勝耦耕南畝,何如高臥東窗。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酌酒會臨泉水,抱琴好倚長松。南園露葵朝折,東谷黃粱夜舂。王維《田園樂》七首。

          所謂的傳統,是指歷史遺存中真、善、美的并被普遍接受的東西,并非所有的遺存都可視為傳統;所謂的創新,一是要新,二是要美,缺一不可。

          ——李剛田語

          篆書『歸去吩咐』十二言聯


          178cm×24cm×2?
          瓦當紋仿古皮紙
          2016年創作

          釋文:歸去伴寒鷺一葉扁舟煙浪里;吩咐與沙鷗半湖流水夕陽前。


          大印的特點在一“大”字,不獨塊面大,重要的是要氣象大。如李白的詩,縱有不工處,也自曠朗天放、氣象恢宏。王國維評李白:“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獨有千古。”這氣象可感而不可狀,可會而不可求,雖出天資,亦為積淀,雖為藝境,亦是人格。

          ——李剛田語

          楷書 《心經》直幅

          244cm×76cm
          泥金皮紙
          2020年創作

          釋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我喜歡臨帖,從小就臨,老了還在臨。臨帖成了我一種學習方式、休閑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生活方式。

          臨帖可以入靜、入神、入化。可以忘憂、忘我、忘世。可以取諸懷抱,與古人晤言一室之內,在筆勢往復之中,品味那種隔了時代的美。

          這種美是遙遠的,卻是可以觸摸的;是變化的,卻是永恒的。

          ——李剛田語

          閑庭信步——李剛田書法展

          — 展覽地點?—
          鄭州美術館新館 第五展廳
          — 展覽時間?—
          2020.10.25至2021.02.28
          — 主辦單位?—
          西泠印社
          中共鄭州市委宣傳部
          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 承辦單位 —
          鄭州美術館(鄭州畫院)

          分享到: 編輯:張瀟 統籌:劉德華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