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越作越紅”的游戲,鄭爽終于玩不下去了

          2021-01-22 來源: 團結湖參考 分享到:

          稍有點“吃瓜”經驗的人都知道,在如今的娛樂圈,“人設崩塌”是很要命的一件事。多少一時光芒四射的人物經歷過這等“塌方”后默默委頓,什么時候能重返鏡頭和舞臺都不好說。但也有一種明星更奇特,一度讓人以為無論怎么任性都很難崩人設。比如鄭爽,網絡上有種說法,她是以“人設崩塌”為人設的。

          直到被鄭爽疑似“代孕又棄養”的瓜吃撐,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人設崩塌”的人設也是會崩塌的。是不是讀著挺繞?那可能是因為你沒看過鄭小姐那幾則不知所云的回應。我讀了好幾遍,感想是十分同情她的語文老師。

          觀察這類事件最忌諱站隊。鄭爽的言行令人難以接受,但如果你覺得出來揭丑的前男友或前夫就是有情有義,那也是入戲過深。靠一方爆料還原出事情的準確原貌近乎不可能,但有一點圍觀群眾大致是可以判斷的:在兩人的經濟、情感糾紛中,兩個在美國代孕出生的孩子被當作了籌碼。

          這幾天全網都在科普代孕,大家多半該明白了,商業代孕剝削了相對貧困的底層女性的身體,其中繞不開一個深刻的倫理問題:子宮是可出賣的嗎?那些因身體原因選擇代孕的夫婦值得同情,但這一倫理困境是難以破除的。商業代孕只在少數國家和美國部分州合法。

          鄭爽大概屬于“代孕客戶”中最難以被同情的那類:打法律擦邊球就不說了,更讓人極度不適的是,她似乎并沒有準備承擔做家長的責任。在曝光的錄音里,兩個孩子仿佛是可退貨的商品,也仿佛是感情破裂后雙方待“處置”的財產。

          和謎之三觀一樣令人費解的是,鄭爽怎么就紅了這么多年?這個臺詞永遠念不清楚的演員,究竟是憑什么在競爭激烈的娛樂圈占據一席之地的呢?

          鄭爽算得上比較早的“流量藝人”,而她收割流量的“資本”也是堪稱清奇。屢屢將她送上熱搜的,是她種種情緒不穩定的表現。明明是言行不得體、甚至缺乏職業精神,但絲毫不會影響星途,反而助其“高飛”。

          于粉絲而言她失控的情緒是“可愛真性情”,于路人而言又可以是審丑的素材。簡而言之,越是作,她就越是紅。流量的變現邏輯,就是這么詭譎。鄭爽曾在綜藝上半開玩笑說,上了熱搜片酬會漲。擱別人這是缺心眼,但放在一貫“放飛自我”的鄭爽這里,仿佛又成了“耿直”的例證,于是又能上個熱搜。這是哪個“鬼才”發現的“贏家密碼”?

          依鄭爽的表演業務水平,那些“瘋癲”的舉動未必都是裝出來的。如果你讀過“谷雨實驗室”有關鄭爽母女故事的報道,很難不對她生出同情來。她的成長經歷太壓抑,似乎是被父母一路推著追逐名利,不穩定的情緒、怪異的行為,仿佛遲到的逆反。

          所謂“耿直”、“放飛自我”,實質是拒絕長大。但讓人哀嘆的是,也許她身邊沒有人希望她“長大”。她的離譜、任性,都是流量的“養料”,被加以縱容和渲染,用以惹人憐愛、任人咂摸,換成資源和利益。至于她能不能變成一個成熟的、有責任感的成年人,她可能面臨的情緒困境能不能合理紓解,沒人在乎。在畸形的業態中,她既是食利者,也是被消費、被利用的對象。

          一個明星靠“情緒不穩定”一路紅了十余年,是“流量即正義”邏輯結出的惡果。誰粉絲多誰有理,論收益不論是非,有本事上熱搜,就不愁資源。手上的資源變多變好了,仿佛更顯得你紅得正當、紅得有理。這是娛樂圈近些年最大的弊病,在這種邏輯下,犧牲節操又有什么關系呢?跑偏成鄭爽這樣實屬奇葩,更常見的是類似這樣的形態:比如,明明郭敬明和于正的污點人盡皆知,且二人不以為恥,但直到遭到業界聯合“抗議”之前,他們還是憑借收割流量的“天賦”在圈內被奉為“大佬”,綜藝節目追捧他們,小明星對他們唯唯諾諾。

          但“流量即正義”的邏輯似乎越來越難延續下去,這也是清晰可見的趨勢。鄭爽之所以無法平安“著陸”、繼續“越作越紅”的游戲,一方面是因為這回她不僅是“作”,還突破了底線,一方面也是因為,社會風向變了。

          你可能也有這樣的感受,這些年明星“翻車”的頻率變得高了起來。這不一定說明娛樂圈風氣比以前壞了,更可能反映了社會對演藝界人士更高的期待。不是期待他們都去爭當道德模范,但人們對明星的個人修為、社會責任感越來越在意;無論是官方機構還是社會輿論,對圈內不良風氣的容忍度也越來越低。市場規律咱尊重,文藝參差多態也應該被包容,但公序良俗始終是底線。

          圍繞鄭爽的這場爭訟,注定會留下一地雞毛。要說有什么啟示,那就是明星們還是應該清醒一點,別再沉溺“圈子”中某些灰色地帶的“規則”,多傾聽時代脈搏、多走正道。這本來不也該是文藝工作者的職業本分嘛。


          分享到: 編輯:周愛巧 統籌:安學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