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大學是國之重器。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努力讓廣大學生健康快樂成長,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心系教育,扎根教育,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黃河科技學院校長楊雪梅帶著關于促進民辦高校發展的提議而來。她建議,啟動“國家一流民辦高校建設工程”,落實“扶優、扶特、扶新”的支持政策;加快推進分類管理,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參照公辦高校的標準和比例,納入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及相關社會保障體系。
民辦高校健康發展面臨“攔路虎”
為了更好的履職,楊雪梅下功夫對民辦高校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和梳理。
“可喜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辦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有效增加了教育供給,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選擇性教育需求。”楊雪梅說,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3.01萬所,其中民辦學校19.15萬所;而全國普通高校2740所,其中,民辦高等學校757所,占全國高校總數的28.16%。
掌舵民辦高校多年,楊雪梅也深知,民辦高校改革發展也面臨著諸多瓶頸,如辦學屬性不清、辦學經費短缺、高層次人才引進困難、高層次項目申報困難等,都成為民辦高校健康規范發展的“攔路虎”。
究其原因,楊雪梅認為,民辦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落實力度不夠,民辦教育政策的銜接協同不足,加之非營利民辦高校同等待遇有待落實,使得民辦高校辦學層次有待提升。
比如,民辦高校辦學層次與民辦高等教育規模、重要地位不相適應,2019年全國民辦高校碩士研究生招生僅有876人,在學1865人,目前全國只有西湖大學一所民辦高校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受辦學層次的制約,民辦高校很難引進和留住高層次的人才。
啟動“國家一流民辦高校建設工程”
為此,楊雪梅建議,啟動“國家一流民辦高校建設工程”,落實“扶優、扶特、扶新”的支持政策;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狀況,給予民辦高校辦學部分經費支持。
“加快推進分類管理,落實非營利民辦高校同等待遇。”楊雪梅說,國家將民辦學校分為營利與非營利兩類,應該進一步明確和細化營利性與非營利性高校的認證標準,通過實施分類管理,對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參照公辦高校的標準和比例,納入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及相關社會保障體系。
在學位授權方面,楊雪梅建議放寬標準,引導民辦高校提升辦學水平。受疫情影響,國家提出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也提出,要加強對中西部地區和高水平民辦高校學位授權的支持。她建議,鼓勵支持民辦高校提升辦學層次、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民辦高校申報碩士專業學位的標準參照西部地區高校、民族高校的標準予以調整,引導和支持民辦高校舉辦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
怎樣幫民辦高校留住人才?楊雪梅建議,進一步放寬聘用的企業導師在高校參加職稱評審的條件和標準,并制定其職稱評定的具體要求和流程,確保聘用的企業導師參加雙師型教師職稱評定的科學化、合理化。